肝脏巨噬细胞在单核增生李斯特菌感染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1-08-02 11:13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兼性胞内革兰氏阳性的食源性致病菌,是李斯特菌病的病原体。李斯特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这与Lm在人体内能够跨越三个紧密屏障的能力有关。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后,Lm可越过肠屏障,侵入肠上皮,导致肠胃炎。此外,Lm还具有跨越孕妇胎盘屏障的独特能力,导致胎儿感染和败血性流产。最后,Lm能够穿过血脑屏障,感染脑膜,导致致命的脑膜炎和脑炎。在先天免疫细胞中,巨噬细胞在识别和清除病原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Kupffer细胞(KCs)是肝脏中的定居巨噬细胞,占机体所有组织巨噬细胞的80-90%。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脏中的巨噬细胞绝大部分都是KCs。但在李斯特菌感染过程中,肝脏中有两种主要的巨噬细胞亚群,分别是KCs和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KCs是起源于胚胎时期的巨噬细胞,排列在肝窦周围,被认为是宿主抗肠道入侵细菌的关键因素。但是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Lm感染宿主后,KCs快速坏死,同时招募大量的单核细胞来源巨噬细胞并迁移至肝脏,从而快速控制感染,清除细菌。由于感染早期,KCs即大量死亡,暗示单核巨噬细胞在抗李斯特菌过程中发挥着...
【文章来源】:军事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稀释涂布法梯度稀释不同倍数及菌落生长情况示意图
军事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11页图2不同感染剂量下C57小鼠的生存率每组小鼠分别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Lm,观察其生存率情况。Inf.dpi:尾静脉感染后天数。
军事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15页B图3不同感染剂量下C57小鼠肝脏HE染色情况每组小鼠分别感染不同剂量的Lm。图A中从左往右依次是:1×105、5×105、1×106CFU的感染剂量。在感染后第3天取小鼠肝脏做HE染色。图B为不同感染剂量与肝脏中出现的炎性灶的统计图。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GraphPadPrism7,统计学方法one-wayANOVA,**P<0.05,****P<0.0001。每组小鼠n=3。2.2小鼠感染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剂量越大炎性细胞浸润越多接下来,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感染了不同剂量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小鼠肝脏中炎性细胞的数量变化,每组小鼠n=3。流式圈门策略见图4A,首先通过FSC/SSC散点图去除细胞碎片,圈出细胞(一级门),然后在FSC-W/FSC-H和SSC-W/SSC-H散点图中去除粘连细胞(二级门),圈出单细胞,接着在CD45/SSC-A散点图中圈出CD45阳性的细胞(三级门),接下来用Ly6C/SSC-A中圈出Ly6Clow的细胞(四级门);最后用F4/80/CD11b圈出F4/80+CD11b+和F4/80lowCD11b+细胞群(五级门),见图4B。最终圈门结果展示在图4B中,可以看出随着感染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剂量的增加,肝脏KCs的细胞数量依次减少,而F4/80lowCD11b+所代表的的炎性细胞群的数量则在增加。这说明感染后,感染程度随感染剂量增加,炎症反应也越强。
本文编号:3317463
【文章来源】:军事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稀释涂布法梯度稀释不同倍数及菌落生长情况示意图
军事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11页图2不同感染剂量下C57小鼠的生存率每组小鼠分别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Lm,观察其生存率情况。Inf.dpi:尾静脉感染后天数。
军事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15页B图3不同感染剂量下C57小鼠肝脏HE染色情况每组小鼠分别感染不同剂量的Lm。图A中从左往右依次是:1×105、5×105、1×106CFU的感染剂量。在感染后第3天取小鼠肝脏做HE染色。图B为不同感染剂量与肝脏中出现的炎性灶的统计图。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GraphPadPrism7,统计学方法one-wayANOVA,**P<0.05,****P<0.0001。每组小鼠n=3。2.2小鼠感染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剂量越大炎性细胞浸润越多接下来,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感染了不同剂量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小鼠肝脏中炎性细胞的数量变化,每组小鼠n=3。流式圈门策略见图4A,首先通过FSC/SSC散点图去除细胞碎片,圈出细胞(一级门),然后在FSC-W/FSC-H和SSC-W/SSC-H散点图中去除粘连细胞(二级门),圈出单细胞,接着在CD45/SSC-A散点图中圈出CD45阳性的细胞(三级门),接下来用Ly6C/SSC-A中圈出Ly6Clow的细胞(四级门);最后用F4/80/CD11b圈出F4/80+CD11b+和F4/80lowCD11b+细胞群(五级门),见图4B。最终圈门结果展示在图4B中,可以看出随着感染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剂量的增加,肝脏KCs的细胞数量依次减少,而F4/80lowCD11b+所代表的的炎性细胞群的数量则在增加。这说明感染后,感染程度随感染剂量增加,炎症反应也越强。
本文编号:3317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317463.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