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V元件插入位置对WGFS启动子转录特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8-09 14:15
通过顺式作用元件类型的选择和元件间的位置关系的排列组合有望筛选出理想的人工启动子。以本底低、诱导活性相对较高的WGFS为基础,在其序列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分别插入V元件二聚体,设计出VWGFS、WGVFS、WGFSV 3个改良启动子。用改良启动子替换质粒pBI121中调控gus基因表达的CaMV35S启动子,得到重组质粒后导入农杆菌GV3101。用农杆菌渗入法转化尾叶桉、广林9号桉和广州1号桉的叶盘,48 h后用GUS染色法检测启动子本底活性。染色结果显示:与原WGFS启动子相比,插入V元件明显改变了启动子的本底表达活性;当V元件插入在原启动子下游时得到的WGFSV启动子本底活性显著升高。以尾叶桉叶盘为材料,用农杆菌侵染后共培养24 h,再用水杨酸、青枯菌或疫霉菌孢子诱导处理24 h,提取总RNA、反转录得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改良启动子的诱导转录活性。设原WGFS启动子的本底转录活性为1,qRT-PCR结果显示:当V元件插入在中游时得到的WGVFS启动子本底活性最低,为1.17;当V元件插入在下游时得...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改良启动子设计与载体构建
1.3 农杆菌侵染处理及GUS染色
1.4 诱导处理及qRT-PCR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GUS染色结果及分析
2.2 改良启动子转录特性的qRT-PCR检测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种单子叶植物叶组织中GWSF诱导转录特性[J]. 董永清,陈广欣,伍思韵,邝嘉怡,黄真池. 分子植物育种. 2019(13)
[2]尾叶桉叶组织中8个人工启动子转录特性[J]. 黄真池,李柳如,钟子倩,沈金玲,李恒.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9(04)
[3]拟南芥中人工启动子GWSF转录特性及乙烯诱导活性分析[J]. 黄真池,李恒. 植物生理学报. 2018(01)
[4]桉树焦枯病菌ABC转运蛋白的鉴定与分析[J]. 刘宏毅,陈全助,叶小真,陈慧洁,李慧敏,冯丽贞. 林业科学研究. 2017(04)
[5]抗生素对桉树内生细菌群落及青枯病抗性的影响[J]. 申红妙,李正楠,杜兴兰,冉隆贤. 植物病理学报. 2016(04)
[6]小黑杨CYCD3;3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及其在拟南芥中的表达[J]. 刘彩霞,郑唐春,张鑫鑫,葛晓兰,曲冠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08)
[7]毛果杨PtAREB1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J]. 王含,魏明,李成浩.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04)
[8]桉属植物内参基因的筛选及评估[J]. 黄真池,欧阳乐军,张龙,沙月娥,曾富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0)
[9]植物基因工程中人工启动子的研究进展[J]. 彭舒,黄真池,欧阳乐军,程杰,曾富华. 植物生理学报. 2011(02)
本文编号:3672705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改良启动子设计与载体构建
1.3 农杆菌侵染处理及GUS染色
1.4 诱导处理及qRT-PCR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GUS染色结果及分析
2.2 改良启动子转录特性的qRT-PCR检测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种单子叶植物叶组织中GWSF诱导转录特性[J]. 董永清,陈广欣,伍思韵,邝嘉怡,黄真池. 分子植物育种. 2019(13)
[2]尾叶桉叶组织中8个人工启动子转录特性[J]. 黄真池,李柳如,钟子倩,沈金玲,李恒.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9(04)
[3]拟南芥中人工启动子GWSF转录特性及乙烯诱导活性分析[J]. 黄真池,李恒. 植物生理学报. 2018(01)
[4]桉树焦枯病菌ABC转运蛋白的鉴定与分析[J]. 刘宏毅,陈全助,叶小真,陈慧洁,李慧敏,冯丽贞. 林业科学研究. 2017(04)
[5]抗生素对桉树内生细菌群落及青枯病抗性的影响[J]. 申红妙,李正楠,杜兴兰,冉隆贤. 植物病理学报. 2016(04)
[6]小黑杨CYCD3;3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及其在拟南芥中的表达[J]. 刘彩霞,郑唐春,张鑫鑫,葛晓兰,曲冠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08)
[7]毛果杨PtAREB1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J]. 王含,魏明,李成浩.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04)
[8]桉属植物内参基因的筛选及评估[J]. 黄真池,欧阳乐军,张龙,沙月娥,曾富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0)
[9]植物基因工程中人工启动子的研究进展[J]. 彭舒,黄真池,欧阳乐军,程杰,曾富华. 植物生理学报. 2011(02)
本文编号:3672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672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