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森林经营方式下幼林地水土流失对降雨增强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1-04-01 06:26
研究自然降雨梯度下不同经营方式森林的径流和泥沙量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水土流失模式。选择次生林以及由其转换而来的米槠人工幼林(人工幼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幼林(人促幼林)为研究对象,选取47场自然降雨事件构成一个降雨梯度,探讨不同森林类型水土流失对降雨增强的响应差异及其内在机制。结果发现:人促幼林和次生林因其植被垂直结构发育,降雨侵蚀力施加的侵蚀动能被植物体抵消,水土流失量低,其产量主要受到降雨量的调控,且随降雨的加强而缓慢增加;人工幼林覆盖度低,林下裸露,水土流失受到降雨侵蚀力的直接影响,产流和输沙量大,而且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快速增加.未来应多提倡人工促进更新的方式,人工林的经营要加强林下管理,增加覆盖。
【文章来源】: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14(03)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概况
1.2.2 降雨记录及降雨事件的选择
1.2.3 径流和泥沙的采集与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降雨强度下不同森林类型的径流量
2.2 不同降雨强度下不同森林类型径流系数
2.3 不同降雨强度下不同森林类型泥沙量
2.4 不同降雨强度下不同森林类型产流产沙量与降雨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森林类型下产流的影响因子分析
3.2 不同森林类型下产沙的影响因子分析
3.3 未来降雨增加背景下不同类型幼林地水土流失的响应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森林转换对不同土层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的影响[J]. 李若南,楚海燕,李一清,郑永,郑蔚,杨柳明,张文强,李靖雯,陈红英.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01)
[2]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J]. 吕劲文,乐群,王铮,张国君. 生态学报. 2010(08)
[3]我国水土流失典型区土壤溅蚀特征研究[J]. 程琴娟,蔡强国. 水土保持通报. 2010(01)
[4]东北黑土结皮发育过程[J]. 卜崇峰,吴淑芳,张兴昌,蔡强国.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2)
[5]土壤表面特性与坡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J]. 程琴娟,蔡强国,廖义善. 水土保持学报. 2007(02)
[6]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特征值和下垫面因子影响下的水土流失规律[J]. 卫伟,陈利顶,傅伯杰,巩杰. 生态学报. 2006(11)
[7]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碳库及分配[J]. 杨玉盛,陈光水,王义祥,谢锦升,杨少红,钟羡芳. 林业科学. 2006(10)
[8]用雨量和雨强计算次降雨侵蚀力[J]. 章文波,谢云,刘宝元. 地理研究. 2002(03)
[9]降雨特性和土壤结构对溅蚀的影响[J]. 高学田,包忠谟. 水土保持学报. 2001(03)
[10]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研究进展[J]. 张志强,王礼先,余新晓,E.Klaghofer. 自然资源学报. 2001(01)
本文编号:3112842
【文章来源】: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14(03)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概况
1.2.2 降雨记录及降雨事件的选择
1.2.3 径流和泥沙的采集与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降雨强度下不同森林类型的径流量
2.2 不同降雨强度下不同森林类型径流系数
2.3 不同降雨强度下不同森林类型泥沙量
2.4 不同降雨强度下不同森林类型产流产沙量与降雨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森林类型下产流的影响因子分析
3.2 不同森林类型下产沙的影响因子分析
3.3 未来降雨增加背景下不同类型幼林地水土流失的响应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森林转换对不同土层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的影响[J]. 李若南,楚海燕,李一清,郑永,郑蔚,杨柳明,张文强,李靖雯,陈红英.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01)
[2]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J]. 吕劲文,乐群,王铮,张国君. 生态学报. 2010(08)
[3]我国水土流失典型区土壤溅蚀特征研究[J]. 程琴娟,蔡强国. 水土保持通报. 2010(01)
[4]东北黑土结皮发育过程[J]. 卜崇峰,吴淑芳,张兴昌,蔡强国.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2)
[5]土壤表面特性与坡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J]. 程琴娟,蔡强国,廖义善. 水土保持学报. 2007(02)
[6]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特征值和下垫面因子影响下的水土流失规律[J]. 卫伟,陈利顶,傅伯杰,巩杰. 生态学报. 2006(11)
[7]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碳库及分配[J]. 杨玉盛,陈光水,王义祥,谢锦升,杨少红,钟羡芳. 林业科学. 2006(10)
[8]用雨量和雨强计算次降雨侵蚀力[J]. 章文波,谢云,刘宝元. 地理研究. 2002(03)
[9]降雨特性和土壤结构对溅蚀的影响[J]. 高学田,包忠谟. 水土保持学报. 2001(03)
[10]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研究进展[J]. 张志强,王礼先,余新晓,E.Klaghofer. 自然资源学报. 2001(01)
本文编号:3112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112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