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氮动态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1-07-25 00:19
以安徽省祁门县查湾林场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几种活性碳氮和氮素矿化率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0-30 cm土层铵态氮、硝态氮、有效氮平均含量分别为9.42、1.66、11.08 mg kg-1。中坡林分0-20cm土层铵态氮平均含量高低顺序都为N>N+P>CK,坡顶林分不同处理0-30 cm土层铵态氮平均含量高低顺序为N+P>N>CK。中坡林分0-1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高低顺序为N+P> N> CK,施氮和氮磷同施都显著提高了土壤硝态氮含量。10-20 cm土层与20-30 cm土层一致,均为N>N+P>CK;坡顶林分0-10 cm、10-20cm、20-30 cm土层硝态氮平均含量高低顺序都为N>N+P>CK。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的铵态氮含量分别为12.59、8.51、7.17 mg kg-1;硝态氮为2.48、1.24、1.09 mg kg-1,有效氮为15.07、9.75、8.26 mg kg-1,均表现出自上向下逐渐递减的趋势。0-30 cm土层DOC平...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养分添加对查湾常绿阔叶林0-10em土坡中溶解性有机氮含从的影响
明短期施氮肥可W显著增加±壤〇01'^含量,但DON的含量并不随着施用氮肥时间的??增长而增加。N+P处理都低于施N处理,说明在施氮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加施磯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壤DON含量。在坡顶样地中,不同处理0-10〇111±层0#藓?勘浠?崳?范围在14-52mgkg-l之间,平均为37.巧mgkg-l(图4-9)。巧中处理±壤DON平均含量非??常接近,分别为CK(37.95mgkg-i)、N(37.72?mgkg-,)、N+P(37.12mgkg-i)。??A?口成?口N+P?目N?80「?DCK?口N+P?目N??M之?中坡Middle?slope?百?坡顶円at?ridge??00?0?Z??£?cGO?y?60????il?i?I?;l?I?I?循??誦!2。.?I?I占I?;rfi?M??2。?rifc?I?:?M??A?圍圍I圍隱I圍?II?I圓垂圍[i?I??.?i?E?'?E?i?E?i?呈?巧?己三?^?E?三?E?S??Q?III?口!?II?口?II?口?ill?口?ill?口?.11?口?II?口?1?1?。?=?=?冒;?=?=?=??7/12?9/12?11/12?i/13?3/13?5/13?7/13?
4.6养分添加对±壤微生物量横的影响??4.6.1不同施肥处理±壌微生物量碳动态变化??由图4-11可W看出,经过1年的施肥后,到2012年7月中坡施N和N+P处理MBC含??量都高于CK,其中施N处理提高了42.03%,N+P处理提高了9.82%。施N处理与CK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p=?0.037),这与赵玉涛等185]在研究天然阔叶红松林和天然次生杨??枠林得出短期施氮可W在某些月份内显著影响±壤微生物有机碳量的结果一致。但??MBC含量没有随着施肥时间的增长而增加,自2012年9月开始施N处理MBC含量一直??低于CK处理,且2013年的1、5、7月施N和N+P处理都低于CK,表现出了氮肥和氮磯??同施对MBC的抑制性。MBC含量于2012年11月和2013年3月出现2个峰值,说明大量??调落物的归还增加了有机物质的输入,使±壌有机质等养分含量提高fsw,为微生物提??供更为丰富的碳源,且在2012年11月和2013年3月对照样地和施肥样地差异很小,说??明调落物的归还对MBC含量起到了主导因素。这也与植物在11月生长缓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樟树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氮矿化季节动态特征[J]. 段伟,郑威,闫文德,梁小翠,李树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11)
[2]贺兰山东坡典型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J]. 刘秉儒. 生态环境学报. 2010(04)
[3]樟树与马尾松群落净土壤氮矿化速率的比较[J]. 段伟,闫文德,王光军,朱凡,梁小翠,李树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0(03)
[4]Biodegradability of soil water soluble organic carbon extracted from seven different soils[J]. SCAGLIA Barbara,ADANI Fabrizi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05)
[5]模拟氮沉降增加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J]. 赵玉涛,韩士杰,李雪峰,胡艳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01)
[6]不同氮沉降水平下两种林型的主要土壤酶活性[J]. 赵玉涛,李雪峰,韩士杰,胡艳玲. 应用生态学报. 2008(12)
[7]不同海拔高度下森林土壤中氮的矿化[J]. 庄舜尧,刘国群,徐梦洁,王明光. 土壤学报. 2008(06)
[8]长期定位试验下施肥对潮棕壤活性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宇万太,赵鑫,马强,周桦. 土壤通报. 2008(03)
[9]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动态[J]. 谢锦升,杨玉盛,杨智杰,黄石德,陈光水.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3)
[10]北亚热带次生栎林与火炬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季节动态[J]. 王国兵,阮宏华,唐燕飞,栾以玲,陈月琴,陶忠芳.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1)
本文编号:3301723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养分添加对查湾常绿阔叶林0-10em土坡中溶解性有机氮含从的影响
明短期施氮肥可W显著增加±壤〇01'^含量,但DON的含量并不随着施用氮肥时间的??增长而增加。N+P处理都低于施N处理,说明在施氮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加施磯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壤DON含量。在坡顶样地中,不同处理0-10〇111±层0#藓?勘浠?崳?范围在14-52mgkg-l之间,平均为37.巧mgkg-l(图4-9)。巧中处理±壤DON平均含量非??常接近,分别为CK(37.95mgkg-i)、N(37.72?mgkg-,)、N+P(37.12mgkg-i)。??A?口成?口N+P?目N?80「?DCK?口N+P?目N??M之?中坡Middle?slope?百?坡顶円at?ridge??00?0?Z??£?cGO?y?60????il?i?I?;l?I?I?循??誦!2。.?I?I占I?;rfi?M??2。?rifc?I?:?M??A?圍圍I圍隱I圍?II?I圓垂圍[i?I??.?i?E?'?E?i?E?i?呈?巧?己三?^?E?三?E?S??Q?III?口!?II?口?II?口?ill?口?ill?口?.11?口?II?口?1?1?。?=?=?冒;?=?=?=??7/12?9/12?11/12?i/13?3/13?5/13?7/13?
4.6养分添加对±壤微生物量横的影响??4.6.1不同施肥处理±壌微生物量碳动态变化??由图4-11可W看出,经过1年的施肥后,到2012年7月中坡施N和N+P处理MBC含??量都高于CK,其中施N处理提高了42.03%,N+P处理提高了9.82%。施N处理与CK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p=?0.037),这与赵玉涛等185]在研究天然阔叶红松林和天然次生杨??枠林得出短期施氮可W在某些月份内显著影响±壤微生物有机碳量的结果一致。但??MBC含量没有随着施肥时间的增长而增加,自2012年9月开始施N处理MBC含量一直??低于CK处理,且2013年的1、5、7月施N和N+P处理都低于CK,表现出了氮肥和氮磯??同施对MBC的抑制性。MBC含量于2012年11月和2013年3月出现2个峰值,说明大量??调落物的归还增加了有机物质的输入,使±壌有机质等养分含量提高fsw,为微生物提??供更为丰富的碳源,且在2012年11月和2013年3月对照样地和施肥样地差异很小,说??明调落物的归还对MBC含量起到了主导因素。这也与植物在11月生长缓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樟树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氮矿化季节动态特征[J]. 段伟,郑威,闫文德,梁小翠,李树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11)
[2]贺兰山东坡典型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J]. 刘秉儒. 生态环境学报. 2010(04)
[3]樟树与马尾松群落净土壤氮矿化速率的比较[J]. 段伟,闫文德,王光军,朱凡,梁小翠,李树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0(03)
[4]Biodegradability of soil water soluble organic carbon extracted from seven different soils[J]. SCAGLIA Barbara,ADANI Fabrizi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05)
[5]模拟氮沉降增加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J]. 赵玉涛,韩士杰,李雪峰,胡艳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01)
[6]不同氮沉降水平下两种林型的主要土壤酶活性[J]. 赵玉涛,李雪峰,韩士杰,胡艳玲. 应用生态学报. 2008(12)
[7]不同海拔高度下森林土壤中氮的矿化[J]. 庄舜尧,刘国群,徐梦洁,王明光. 土壤学报. 2008(06)
[8]长期定位试验下施肥对潮棕壤活性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宇万太,赵鑫,马强,周桦. 土壤通报. 2008(03)
[9]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动态[J]. 谢锦升,杨玉盛,杨智杰,黄石德,陈光水.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3)
[10]北亚热带次生栎林与火炬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季节动态[J]. 王国兵,阮宏华,唐燕飞,栾以玲,陈月琴,陶忠芳.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1)
本文编号:3301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301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