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氮沉降对湿性常绿阔叶次生林土壤碳氮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26 21:21
为了研究氮沉降对次生林土壤碳氮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以华西雨屏区湿性常绿阔叶次生林为对象,从2014年1月起进行野外定位模拟氮沉降试验,分别设置对照(CK,+0 g/(m2·a))、低氮(LN,+5 g/(m2·a))和高氮(HN,+15 g/(m2·a))3个氮添加水平。在氮沉降进行27个月后,按照腐殖质层和淋溶层表层进行取样,测定不同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浸提溶解性有机碳(EDOC)、易氧化碳(ROC)、全氮(TN)、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含量以及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显著增加该次生林腐殖质层土壤的TOC和NH4+—N含量,显著增加腐殖质层和淋溶层表层土壤的NO3-—N含量,腐殖质层土壤C/N显著升高。淋溶层表层土壤TOC、NH4+...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学报. 2019,33(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2.2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2.3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4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C/N、铵硝比的影响及各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3 讨 论
3.1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3.2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3.3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整合分析氮磷添加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范珍珍,王鑫,王超,白娥.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4)
[2]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中亚热带杉木幼林土壤有效氮的影响[J]. 刘志江,林伟盛,杨舟然,林廷武,刘小飞,陈岳民,杨玉盛. 生态学报. 2017(01)
[3]红壤侵蚀地不同人工恢复林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朱丽琴,黄荣珍,段洪浪,贾龙,王赫,黄诗华,易志强,张文锋. 生态学报. 2017(01)
[4]模拟氮沉降对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J]. 汪金松,赵秀海,张春雨,李化山,王娜,赵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6(10)
[5]不同碳输入方式对沿海防护林土壤氮库的影响[J]. 林宝平,林思祖,何宗明,林宇,郜士垒,董强.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6(04)
[6]模拟氮沉降对重庆缙云山马尾松林土壤呼吸和酶活性的季节性影响[J]. 曾清苹,何丙辉,李源,夏力文,杨龙龙,邓雪梅,李川. 环境科学. 2016(10)
[7]施氮频率和强度对内蒙古温带草原土壤pH及碳、氮、磷含量的影响[J]. 周纪东,史荣久,赵峰,韩斯琴,张颖.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8)
[8]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凋落动态及组成[J]. 杨超,黄力,高祥阳,齐猛,周侠,杨永川. 林业科学研究. 2016(01)
[9]氮沉降对华北落叶松叶特性和林下土壤特性的短期影响[J]. 李琛琛,刘宁,郭晋平,张芸香,杨三红,白晋华. 生态环境学报. 2014(12)
[10]瓦屋山扁刺栲-中华木荷常绿阔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J]. 陈刚,涂利华,彭勇,胡红玲,胡庭兴. 生态学报. 2015(18)
硕士论文
[1]模拟氮沉降对瓦屋山次生常绿阔叶林地下碳循环过程和土壤生化特性的影响[D]. 彭勇.四川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60213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学报. 2019,33(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2.2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2.3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4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C/N、铵硝比的影响及各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3 讨 论
3.1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3.2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3.3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整合分析氮磷添加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范珍珍,王鑫,王超,白娥.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4)
[2]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中亚热带杉木幼林土壤有效氮的影响[J]. 刘志江,林伟盛,杨舟然,林廷武,刘小飞,陈岳民,杨玉盛. 生态学报. 2017(01)
[3]红壤侵蚀地不同人工恢复林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朱丽琴,黄荣珍,段洪浪,贾龙,王赫,黄诗华,易志强,张文锋. 生态学报. 2017(01)
[4]模拟氮沉降对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J]. 汪金松,赵秀海,张春雨,李化山,王娜,赵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6(10)
[5]不同碳输入方式对沿海防护林土壤氮库的影响[J]. 林宝平,林思祖,何宗明,林宇,郜士垒,董强.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6(04)
[6]模拟氮沉降对重庆缙云山马尾松林土壤呼吸和酶活性的季节性影响[J]. 曾清苹,何丙辉,李源,夏力文,杨龙龙,邓雪梅,李川. 环境科学. 2016(10)
[7]施氮频率和强度对内蒙古温带草原土壤pH及碳、氮、磷含量的影响[J]. 周纪东,史荣久,赵峰,韩斯琴,张颖.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8)
[8]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凋落动态及组成[J]. 杨超,黄力,高祥阳,齐猛,周侠,杨永川. 林业科学研究. 2016(01)
[9]氮沉降对华北落叶松叶特性和林下土壤特性的短期影响[J]. 李琛琛,刘宁,郭晋平,张芸香,杨三红,白晋华. 生态环境学报. 2014(12)
[10]瓦屋山扁刺栲-中华木荷常绿阔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J]. 陈刚,涂利华,彭勇,胡红玲,胡庭兴. 生态学报. 2015(18)
硕士论文
[1]模拟氮沉降对瓦屋山次生常绿阔叶林地下碳循环过程和土壤生化特性的影响[D]. 彭勇.四川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60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460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