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鸿隽科学思想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N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学勤;;从科学实践初探油区治安“网格化”无缝隙管理战术方略[J];今日科苑;2009年20期
2 袁海军;;从科学实践哲学到实践的科学哲学[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涂俊;;电脑智能机器人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载体[J];大众科技;2011年07期
4 吴彤;走向实践优位的科学哲学——科学实践哲学发展述评[J];哲学研究;2005年05期
5 艾战胜;;解读科学规范合理性的3个向度[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0期
6 许黎辉;;新时期科技馆如何提高公众科学素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04期
7 王钢;中学生物科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生物学杂志;2001年05期
8 崔学范;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1期
9 徐竹;吴彤;;自然主义,抑或先验反思?——劳斯科学实践哲学的理论旨趣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10 于金龙;;科学实践的规范性:劳斯的规范性元理论述评[J];哲学动态;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喻纬;;略论任鸿隽的科学传播理念[A];多出精品 多出人才——中国编辑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冬生;;以科学哲学的实践视野看待学科交叉[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张剑;;“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推展科学事业的一生[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4 何华青;;论劳斯的实践实在论[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孙晓平;;科学探究应关注学生思维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6 张姝艳;马佰莲;;大卫·古丁实践科学观探析[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7 贾蓉芬;;忆刘东生老师对我的教诲[A];纪念刘东生院士[C];2009年
8 张静;;陈衡哲之三进四川——兼论《川行琐记》事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9 张剑;;中国科学社组织结构变迁与中国科学组织机构体制化[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10 ;前言[A];武汉航海学会论文集(1994)[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樊洪业;感悟任鸿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王鹏;科学实践是检验好钙的唯一标准[N];科技日报;2000年
3 小强;任鸿隽望江楼边建川大[N];成都日报;2006年
4 华子;任鸿隽的科学救国梦[N];科技日报;2002年
5 刘钝;科学与“平民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周振鹤;到底有人想起了他[N];文汇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舒文;“任鸿隽文存”:拓荒者撒下的“科学种子”[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邓艳霞 沈桂才;科学实践 奇葩竞放[N];中国妇女报;2002年
9 王东杰;抗战时期中国最完整的国立大学[N];光明日报;2006年
10 侯春燕;立足科学 心系人文[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明哲;行动者网络理论(ANT)[D];复旦大学;2008年
2 孟强;从表象到介入[D];浙江大学;2006年
3 田小飞;自然主义科学哲学及其规范性[D];清华大学;2008年
4 朱华;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郭俊立;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转向的认识论意义[D];山西大学;2007年
6 丛杭青;陈词、证据与认知[D];浙江大学;2005年
7 吴志远;南希·卡特赖特的科学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何华青;新实验主义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9 陈群;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反思困境及出路[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阎莉;整体论视域中的科学模型观[D];山西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炜;任鸿隽科学思想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邢卓岩;论科学实践[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杨珊;任鸿隽科学思想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丽君;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5 卢立建;任鸿隽科学思想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范秋瑾;科学与人世间文融合的必然性探讨[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李瑞国;任鸿隽科学思想及其教育意义[D];苏州大学;2009年
8 李娟;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祁大为;劳斯科学知识/权力观的新解读[D];山西大学;2007年
10 高桦楠;布尔迪厄的科学建构论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11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2611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