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本质的不同理解及其对科技决策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2 03:58
【摘要】:按科学实在论理解,科学本质是唯一的可证的。随着科学社会学的发展,科学本质不再看做是唯一的客观的对象,而是具有主体选择性。这直接影响到科技决策,按科学规律办事,就没有唯一的答案了。兰迪提出了三个深刻的问题:(1)如果科学本质有不同的理解,那么科学与决策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2)如果科学本质的不同理解影响到决策,那么影响的因素是什么?(3)如果科学本质的理解与科学决策有关系,那么这两者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国内外学者沿此思路探究,取得一些成就。但在科学教育与科学本质、科技决策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不够深刻,还没有涉及教育的公正性与科学本质之间的关系,尤其没有涉足到决策安全的问题。科学本质具有不同理解,并不是唯心主义的命题,而是承认科学具有不同可能性的唯物主义命题。科学本质涉及到“科学是什么”的命题,因而有几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譬如,科学知识是不是一个绝对性的问题?科学观察与科学推理之间的关系?有根据的理论是不是可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什么影响到科学?从客观上看,任何学科涉及的对象具有规律性,规律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绝对排除主体。有主体参与的活动,规律的实现依赖人的选择。人的选择又不是随意的,必须是在事物客观可能性之中的选择。这样一来,科学与科学素养密切关联。科学素养影响到科学本质的理解,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不同科学学教育背景都影响到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技决策的选择。科学学背景人群,指的是对科学本质有系统的教育,这一人群可能有科学家、哲学家、高中大学的学生,一旦接受系统的科学与社会的教育,他们对科学的本质的理解与纯文科背景的人群截然不同。由此,引发社会教育合理性问题。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看,公共参与科技决策是科学教育提升的必然结果,这改变了专家决策模式。专家基于普遍性知识的决策不一定适合“地方性知识”,这时,公众参与是科技决策的主导形式或者补充形式,并且改变了“谁决定科学”。从更深层次看,科技决策的不同方案是根源于科学教育中对科学本质的不同理解。公众参与决策不是纯利益主导,必然参与科学理性,从科学依据上找原因。科学依据的争论的改变依赖教育的普及和提升。尽管如此,争论是正常的必须的,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消除争论,而是使得争论更接近真理,更接近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本质的不同理解在科技决策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第一,对科学本质的不同理解影响到对科学证据的判断。科学证据看似客观的,在用于决策时,却有主观选择。因为科学证据的合理性具有暂时性;科学证据的采用具有主观性;对科学风险的评估具有随意性和主观性;个人感知和公众感知具有非同步性。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影响,科学本质的理解受主体对政治经济结构假设、理论道德假设、情感价值假设的影响。知道科学本质具有多种理解,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价值是统一的是有帮助。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是一种科学选择,科学本质蕴含这种选择。为了保证科技决策的合理性,普及科学教育,提升公众的科学思维水平,坚持教育面向大众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是提升科学本质理解的有效途径,也是确保决策安全的方法。
【图文】:

土星,外观,新证据,月球


对观察、推理和规律的理解,这种误解可以得到消除。另外,科学规律试探性的知识(即观察和推理),二者都不是绝对的。常见的误解认为威或者理论比规律更权威。逡逑科学知识不是绝对的,原因之一在于不停有新的证据或发现出现。曾举过一个案例:“有新证据表明在月球上发现了水”邋?。该案例说来新证据表明,在月球南北两极的以冰的形式存在着水。而在最开始的教的事实是“月球上不存在水”,,并且被大多数人甚至是科学家所接受。术出现,新的观察事实也开始打破这一科学事实,即月球两极存在着1。然而,新证据的积累并不是科学知识改变的唯一途径。有时候,看待式是由于范式转变的结果。@例如太阳系模型从地心转向日心并不仅仅积累(虽然新开发的望远镜的数据发挥了极大作用),还有科学家和哲影响。这种新的思维模式或范式,受到社会和文化变化的影响,如宗教导致了一种看待现有数据打的方式发生改变。?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N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勤锋;杨力;;县域公共科技决策的法治化治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8年21期

2 孙壮珍;宋伟;;公众科技风险感知与科技决策“困惑”之实证考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08期

3 徐冠华;;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科学家及各方面专家在科技决策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软科学;2007年08期

4 张晶;;日本的科技决策浅析[J];中外科技信息;1990年04期

5 张晶;;日本的科技决策浅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0年08期

6 贺德敬;张一庆;;溆浦县成立科技决策智囊团[J];领导科学;1988年07期

7 李文斌;科技统计与科技决策[J];工业技术经济;1989年04期

8 沈龙祥;;浅谈科技决策中的几个问题[J];科学·经济·社会;1983年03期

9 张晶;日本科技决策浅析[J];科学学研究;1990年03期

10 王云琴;科技决策的重要手段[J];河南科技;199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提高女性参与科技决策与管理的比例[A];科学媒介中心2015年推送文章合集(上)[C];2016年

2 ;实力与潜力:科学文化的评测[A];科学媒介中心2015年推送文章合集(上)[C];2016年

3 尚智丛;;科技政策的文化分析——公民认识论的兴起与发展[A];河北科技人文高层论坛论文报告专辑[C];2014年

4 王玉明;刘湘云;;我国科技社团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思一;;国内科技信息的跟踪与预测——科学决策的基础[A];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林晓晨;梁鼎淇;;科技决策中的策略信息工具功能探究[A];“决策论坛——公共管理决策案例与镜鉴研讨会”文集[C];2015年

7 金振蓉;;新时期科学家与科技记者关系初探[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裕;让信息科技决策更加科学[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年

2 何方;科技决策须“谋断分离”[N];中国石油报;2003年

3 徐冠华;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科学家及各方面专家在科技决策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N];科技日报;2007年

4 江世亮;他们将如何影响美国科技决策[N];文汇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陈海波 齐芳;发挥智库作用 促进科技决策[N];光明日报;2016年

6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贺德方;重视事实型数据支持 提升科技决策质量[N];科技日报;2012年

7 束洪福;73.2%公众知道“科学发展观”[N];科技日报;2008年

8 新;国内科技资源应避免重复浪费[N];计算机世界;2006年

9 王鸣琦;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年会在西安召开[N];陕西日报;2006年

10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萱;科学文化需要理性测评[N];科技日报;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柳;科学本质的不同理解及其对科技决策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8年

2 王俏;我国公众参与科技决策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熊天溧;广西科技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4 马昕茹;科技传播对科技决策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5 刘楠洋;领导干部科技决策能力的培训课程设计[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6年

6 何巧丽;科学话语的建构与风险话语的反制—茂名PX项目决策过程中的地方政府与公众[D];暨南大学;2016年

7 李学峰;科技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山西大学;2009年

8 肖杰;论科技创新下的技术预见[D];广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24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2624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f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