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科技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7 02:11
【摘要】: 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上承前启后的界碑。作为这场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他的科学思想开辟了中国启蒙运动的道路,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在中国近代科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康有为还是我国近代史上把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变法改制的社会变革紧密相联的第一人,他疾呼变法,参与了中国最高当局的政治变革,这使他从一个高度上去确认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并追溯造成现状的原因。他有关这方面的见解,散列在各种奏章和论著中,虽还未成系统,但其见地深邃,发人深省。其科技思想对于引进近代西方科技成果,改造国民观念,变革数千年鄙薄技术的传统风气,树立近代科学的新形象,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近十余年,对康有为的研究与评论,成为史学界的一大热点,康有为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重新被中外学术界所承认。遗憾的是,作为一重要人物的科技思想,国内除段治文著的《中国近代科学文化史论》、郭金彬著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想史论》、钟培贤的《康有为思想研究》等著作里稍稍提及康有为的科技思想外,,专门探讨这一课题的文章几乎没有。故本文通过大量阅读、分析、研究康有为有关的论著和各种奏章以及学术界研究康有为的有关文献,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出康有为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即从传统科学走向近代科学;物用科学观的阐发;建立科技发展体制的新探索;实证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开创了用几何推理方法研究社会科学问题的先河。在此基础上,本文又把康有为的科技思想提高到应有高度进行阐述,并从整体上给予客观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N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晓;孙世麒;;天游之心 变法之心[J];东方养生;2011年09期

2 胡其峰;;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J];科协论坛;2011年06期

3 王兴文;宫凌海;;魏了翁科技思想初探[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年04期

4 白春礼;;发展科学技术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J];中国科技奖励;2011年07期

5 ;中国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二)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J];科协论坛;2011年06期

7 蔡信;;辛亥革命背后的日本阴谋[J];世界博览;2011年16期

8 张昀京;;铸剑九十年 锋刃正凛然——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及政策回眸[J];科技潮;2011年07期

9 小易;;是以明于天之道 而察于民之故 是与神物以前民用 圣人以此斋戒 以神明其德夫[J];科技智囊;2011年07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志钧;;论康有为和保皇会[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2 赵立人;;戊戌变法时期兴中会和维新派的合作与分歧——兼论康有为早期之反清活动[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3 刘巍;;康有为、章太炎与晚清经今古文之争(导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4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6 于民雄;;康有为的“大同”理想[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7 陈子波;;论林旭烈士诗[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8 周术槐;;戊戌时期康有为的思想特征:政治上的激进与文化上的保守[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9 张锡勤;;论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巍;;《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氏与廖平的学术纠葛[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秦燕春;让人过目难忘的康有为书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黄加佳;康有为流亡[N];北京日报;2010年

3 周建鲜 韩善玲 首席记者 彭文辉 记者 邓腾;树立大科技思想 提升科技与经济融合度[N];宜春日报;2011年

4 盖文;康有为生财也有道[N];长春日报;2005年

5 珞 珈;康有为:欲救危难中人[N];中华新闻报;2003年

6 丁国强;康有为的孤独与坚持[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游伯笙(中共福州市委党校);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科技思想的发展与创新[N];福州日报;2008年

8 陈明远 (北京);康有为的经济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9 叶世昌;康有为念股经[N];证券时报;2000年

10 戈兰;专家建议建立“科技思想库”[N];大众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变庭;北宋科技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2 李涛;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薛建明;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马新宇;清代碑学批评[D];吉林大学;2007年

5 秦素菡;美国华侨社会与保皇派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张朝松;儒学早期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庆伟;清代孟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丽清;难舍的道德帷幕:近代国人人权观念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李玉琳;维新派法律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姜昱子;中国近代权利义务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清云;康有为科技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朱玉萍;康有为女子教育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林云;康有为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余英;试论康有为的外交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梁景松;康有为与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比较[D];延边大学;2003年

6 赵运华;论康有为大同理想中的社会和谐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代娜;康有为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单昆军;民国时期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金瑞;论康有为的公民自治思想[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进忠;解读《大同书》中的人本主义意蕴[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30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2630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6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