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南海主要渔场的开发(1368-1949)
发布时间:2020-05-26 13:05
【摘要】:明清以来,南海海洋渔业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多层次的作业体系。作业范围远至南海诸岛海域,近海与外海渔场逐渐得到开发。国家政策、环境、技术、市场对渔场开发和渔业资源利用的影响最为显著。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经济鱼类和珍贵海产品的资源数量也发生变化。 明初,广东沿海沿江地区设有河泊所,专为管理蛋户与征收渔课。随着蛋户逃亡故绝,渔课无从征解,河泊所维系甚为艰难。正统以后,河泊所被大规模裁革,经征渔课由州县代管。地方官为完纳课额,在近海渔场划定海埠,,渔课向周围民人摊派。沿海居民以承纳渔课为名圈占海面,出现海主、港主、埠主等名色。近海海面界线分明,呈现“以海为田”的态势。清代前期广东变更渔课制度,以禁绝海面圈占。雍正、乾隆时期的地方财政改革,使渔课实现了由“按埠匀摊”向“按船摊征”的转变。然而,按船摊征不能解决海面归属问题。在海面产权关系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近海渔场逐渐被开发,也推动渔民前往外海捕鱼。 明清以来,珠江三角洲平原面积迅速增长,珠江几个现代河口塑造成形,河口附近的岛屿淤积成陆。珠江口环境演变对河口鱼类的栖息地产生影响。这一时期,“乌猪大洋”淤积成番禺冲缺三角洲;“狮子洋”被东江三角洲收束变狭,成为一条分流河道;斗门冲缺三角洲和磨刀门冲缺三角洲推进,磨刀门一带的潮汐河口消失。珠江口门的大黄鱼渔场被泥沙淤积,鱼群的生殖洄游路线发生改变。南海另一大黄鱼渔场——南澳渔场开发较晚。长期以来,南澳捕捞法以桁艚、牵罾和设置于滩涂的定置网渔具为主,大黄鱼不是主要渔获物。乾隆时期,潮州地方社会趋于稳定、经济恢复,捕捞大黄鱼的技术——敲罟得以传播,南澳渔场被大规模开发。 南海盛产玳瑁、珍珠、海参、鱼翅等珍贵海产品,其渔场开发与市场贸易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明初,珍贵海产品消费局限于宫廷和士宦之家。正统以后,在高度商业化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消费风气渐趋奢靡,珍贵海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经营此项贸易的商人崭露头角,他们不仅为内地市场提供大量商品,还将资本投向渔业生产。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近海珍贵海产品渔场被开发,诸如北部湾珠池成为官民争利的焦点。18世纪末,珍贵海产品消费蔚然成风,长距离贸易连接了市场与渔场。渔民远赴南海诸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岛屿渔场作业。 “五口通商”后,沿海、沿江口岸相继开埠,对于南海渔业资源开发意义重大。汕头、北海、海口等一批通商口岸与香港的转口贸易兴起,彻底改变了广东传统的水产品贸易格局。海关贸易数据显示,粤东、粤西的海洋鱼类经香港、澳门输入珠江三角洲,韩江流域和广西南部的水产品需求量极大。为此,南海经济鱼类的捕捞进入短暂的兴盛期。1895年以后,外洋水产品向中国倾销。潮州和珠江三角洲的鱼行转而经营外洋货物,对本地渔业投资缩减。外洋鱼类通过珠江航运向珠江流域大量输送。水产品贸易格局的变化,成为南海传统海洋渔业衰落的重要原因。 明清以来,渔民在南海的活动范围已遍及近海与外洋,他们常年生活在海外荒岛上,对于传统海疆的形成和开发意义重大。国家政策、海洋环境、捕捞技术和市场贸易与海洋渔业的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成为经济鱼类和珍贵海产品资源量和渔获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N09
本文编号:2681881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N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立坤;;晚清时期香港与两广的贸易关系[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2 杨国桢;海洋迷失:中国史的一个误区[J];东南学术;1999年04期
3 黄挺;明代海禁政策对明代潮州社会的影响[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4 钱江;;清代中国与苏禄的贸易[J];南洋问题研究;1988年01期
5 黄梓荣;;南海北部陆架区头足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分布[J];南方水产;2008年05期
6 杨培娜;;“违式”与“定例”——清代前期广东渔船规制的变化与沿海社会[J];清史研究;2008年02期
7 尹玲玲;明代的渔政制度及其变迁——以机构设置沿革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吴松弟;方书生;;中国旧海关统计的认知与利用[J];史学月刊;2007年07期
9 曾昭璇;;新会冲缺三角洲历史地貌研究[J];人民珠江;1986年01期
10 李玉尚;;海湾环境变迁与黄海鲱中心产卵场内部的变动[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2681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2681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