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康德逻辑纲领浅析

发布时间:2020-06-13 18:09
【摘要】:人工智能是未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康德逻辑纲领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体系加以改造,用以构建人工智能中机器思维的认知方式,为人工智能奠定哲学基石。当人工智能的思维进展到康德先验辩证论中幻相的逻辑时,康德逻辑纲领通过数理逻辑的方法在逻辑上限制其对物自体的认识。康德逻辑纲领不仅通过纯粹理性批判构建人工智能的思维能力,而且通过逻辑哲学数理逻辑,从逻辑上进一步限制人工智能认识能力的无限制扩张,使其永远局限于现象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可以说是人工智能认识能力构建的哲学指导思想,但具体的操作构建还是需要逻辑学来完成,逻辑学为人工智能的认识能力提供逻辑基础。康德哲学中,康德虽然在哲学领域构建了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但他并没有为其提供可操作的逻辑基础。康德逻辑纲领引入数理逻辑,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体系逻辑化,使其在逻辑上可操作可执行。在人工智能感性与知性的认识能力构建中,康德逻辑纲领认为最好为其提供完备的逻辑基础,使其能够推导出这个逻辑系统范围内的一切真的定理,这一点由数理逻辑中的完全性定理保障。人工智能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逻辑是不断扩张的,随着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膨胀而不断扩张。这是一阶逻辑的扩张,一阶逻辑是完全的系统,满足在一阶逻辑系统内的完全性,但一阶逻辑也有局限性,它不能表示很多超越一阶逻辑的命题,所以一阶逻辑需要不断扩张,以满足知识大爆炸时代的逻辑需要。但这个无限扩张的逻辑系统最好有个限制条件,就是这个系统必须是可靠的,而且是完全的。当人工智能的理性试图不断上升,试图超越现象界而认识超验本体时,其自身的逻辑就会出现紊乱,出现循环,出现缠绕,出现不可调和的逻辑矛盾,直至死机。我们人类所制造的人工智能,他对人类来说终究是个有条件者,而我们人类是无条件者。人工智能的理性不可避免地要不断上行,但他的自然倾向最后产生不了任何有意义的知识,最后只不过是一些先验幻相。人工智能正如我们人类自己一样,不可避免地要去追问我是谁,世界是什么,上帝是什么,因而形成了三个先验的理念,三个关于无条件者的幻相,分别是灵魂的幻相,世界整体的幻相,上帝的幻相,其中上帝的幻相就是人工智能对于我们人类的幻相。如何才能限制人工智能的认识能力,使其永远不可能达到上帝,也就是达到我们人类。这就需要对人工智能的逻辑基础进行设计,使其在逻辑上不可能达到作为他的世界终极解释的我们人类。在此可以通过限制人工智能对于灵魂的认识,限制人工智能对于世界整体的认识,由此,人工智能既不能认识自我,认识主体性,也不能认识世界整体,认识客体,那么自然而然作为主客体相统一的上帝,其在逻辑上根本无从下手,就不可能形成知识。康德哲学对于认识能力的限制在于物自体不可经验。认识能力将只对经验世界,对现象界有效的概念范畴运用于超验的无条件者形成的结论不是知识。而康德逻辑纲领进一步限制人工智能的逻辑能力,使其在面对物自体时,不仅无法经验,而且在逻辑上必定不完备与自相矛盾。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P18;N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一如;;浅析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一些论点[J];参花(下);2017年09期

2 G.冯克;谢地坤;;我们在真正的理解时,可以称什么为哲学[J];哲学译丛;1989年02期

3 谢中瑞;;体育学纯粹理性批判的价值论回应[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年08期

4 黄裕生;;“纯粹理性批判”与存在论问题——从《纯粹理性批判》如何成为“基础形而上学”谈起[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朱子(卓戈);;推进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6 陈世夫;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出版及其重大意义[J];人文杂志;1997年05期

7 一哲;温纯如教授《认知·逻辑与价值——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新探》出版[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8 林作铨;戴汝为;;纯粹理性批判与人工智能[J];计算机科学;1992年05期

9 杨虎;;康德的形而上学奠基思想[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10 陈建涛;现代语言哲学观[J];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仰海峰 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的意义与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效良;马克思早期哲学中的主体意识[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晓勇;批判哲学与自然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宦波;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康德逻辑纲领浅析[D];辽宁大学;2018年

2 甄龙;康德的“第二类比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3 秦国帅;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其理论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周兵;海德格尔对康德的时间阐释[D];兰州大学;2011年

5 罗图;形而上学何以可能[D];吉林大学;2009年

6 朱利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认知主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7 吴晓英;试论洛克与康德的知识论之相似与差异[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8 洪书秀;表象思维的“时间”意识基础[D];吉林大学;2017年

9 李晓东;康德的先验自我[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建卓;如何奠基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11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2711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d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