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假说法的角度看伪科学
发布时间:2020-06-20 15:48
【摘要】:伪科学本身不是科学却伪装成科学,打着科学的旗号行骗。本文主要从假说法的角度来审视伪科学,用假说法的标准来衡量伪科学,用假说法来揭露伪科学的问题。文章首先对假说法的一般特征进行概括,从假说的提出、假说的检验以及对通过检验的假说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概括出假说的一般特征从而证明假说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可靠性。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伪科学的一般特征的研究,先对伪科学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伪科学案例分析,归纳出伪科学的一般特征。伪科学家主要是通过案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对伪科学案例的分析,便于对伪科学家研究思路的把握,有助于对伪科学的一般特征进行总结。最后一部分主要是用假说法的原则来对照伪科学的一般特征,分析伪科学对假说法的背离,用假说法的标尺来量伪科学,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结合前面两章内容,从假说法的角度来揭露伪科学的虚假面貌。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通过三个阶段来分析假说法的一般特征,从假说的提出,到假说的检验,再到对通过检验的假说进行评估。假说的提出方式是假说法可靠的基础,假说的科学性也由此体现。在运用假说的过程中,对假说进行检验,假说的检验包括三种重要的方式,实践检验、“判决性实验”检验和逻辑检验,这三种检验方式相辅相成,相互补充,通过了检验的假说并不意味着就是科学假说,只是这样的假说具备了成为科学假说的条件。通过检验的假说还要被评估,通过检验的假说还应该具有保守性、谦和性、简单性、概括性、精确性、可证伪性这些优点。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形成了假说法这一套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系,这个过程体现了假说法的科学性。而伪科学研究方法却不同,伪科学观点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凭着主观感觉归纳出一般特征,据此形成伪科学理论,这一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科学的成分。关于伪科学的定义在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至今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根据学术界对伪科学的内涵探究,笔者在这一章中给出了自己对伪科学的理解,并通过对伪科学典型案例研究过程的分析,归纳出伪科学的一般特征。区分伪科学与科学、非科学、反科学概念有利于更加精确地把握伪科学的特征,有利于更加准确地理解伪科学的内涵,通过概念的比较,笔者认为伪科学可以这样定义,那些违背基本的科学事实和客观规律,本身不是科学,却冒充科学理论以骗人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伪科学。通过对“飞碟说”、“地平说”、“李森科主义”和“占星术”这几个案例的分析归纳出伪科学的一般特征,综合这几个典型案例,归纳出伪科学具有神秘性、冗杂性、不可重复检验性、无法驳斥性、功利性和使用思维相似性这些特征。通过对伪科学典型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伪科学家的研究思路,伪科学观点的提出过程和假说的形成过程存在本质差别。从伪科学的特征可以看出,伪科学对假说法的背离。从假说的检验过程来看,伪科学违背了假说的实践可检验性原则和合逻辑性原则。伪科学背离了优质假说的保守性、谦和性、简单性、概括性、精确性和可证伪性特征,对每一点的背离都能通过伪科学的特征表现出来。通过本文的写作,笔者主要弄清一个问题,伪科学家声称自己的学说具有科学性,认为自己的学说应该与科学具有同样的权威,甚至应该比科学更科学,但是他们的理论却不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到的,也不能通过科学方法的检验。用非科学的方法无法得到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理论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得出。本文通过对伪科学典型案例的分析,归纳出伪科学的一般特征,进一步分析这些特征对科学方法论中的假说法的背离,从而推翻了伪科学家们自称自己的理论是科学的说法。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N02
本文编号:2722639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N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晓军;;基于奎因信念网的思想分析进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2 陈首珠;孟春阳;;正名伪科学——从科学的划界标准谈起[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年09期
3 夏国军;苗毅;;规范的还是描述的——论自然化认识论的承诺[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谢中起;朱树蒂;张云;;拉卡托斯对“判决性实验”理论的“判决”[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6期
5 邹桦;李章吕;;论科学假说的证实与证伪[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张之沧;;如何看“伪科学”[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江天骥;段秀芳;;可证伪性、可批评性和科学方法[J];世界哲学;2007年02期
8 朱彤;20世纪对西方占星术的科学检验[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08期
9 苏富忠;科学精神的认识维时代精神观[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荣聪贤;假说与科学理论的创新关系探析[J];黑河学刊;200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思樱;科学认识中的“判决性实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22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2722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