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技伦理的起源与形成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6 01:03
【摘要】: 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科技伦理思想从萌芽到形成的时期。本文致力于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科技伦理演进的历史轨迹。全文由两大部分组成,共五章外加绪论。第一部分由第一章组成,研究中国古代科技伦理的起源。第二部分由二、三、四、五章组成,探讨中国古代科技伦理的形成,其中第二章从宏观上探讨中国古代科技伦理形成的条件和标志;三、四、五章从微观上探讨中国古代科技伦理思想的某些分支形成的原因及主要内容。下面简要介绍各章的主要内容。 绪论阐述中国古代科技伦理起源与形成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学术回顾与评析、思路与特色。 第一章研究我国原始宗教文化中的科技伦理萌芽。论文简要介绍原始社会中科技与宗教的产生与发展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探讨原始宗教禁忌、生产祭祀礼等人类最早的行为规范在人类探索和改造自然中的规范功能及形成的原因,分析这些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异同及向科技伦理规范转化的趋势。论文还运用社会人类学中的功能学派的理论研究远古神话,认为远古神话折射出原始先民在探索和改造自然中形成了某些道德品格和精神特质,指出它们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一切科技道德的原发点。 第二章研究中国古代科技伦理的形成。论文具体分析了古代科技伦理形成的历史条件,如先秦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探索、改造自然的行为规范能够建立在对因果律理性把握的基础上;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科技人员的职业生活形成;伦理思想的成熟使思想家能够运用伦理理论研究科技领域中的伦理问题。论文认为一般道德原则在科技伦理领域中的运用、科技伦理范畴的提出与科技人员的科技道德品格的形成是科技伦理形成的显著标志。 第三章研究农耕文化时间观的形成及其农业科技伦理意蕴。论文探讨了农耕文化时间观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指出农耕文化时间观具有客观性、人文性、经验性和宗教性四大特征,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不难看出农耕文化时间观是农业经济时代的产物,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而建立起来的,它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和规范功能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论文探讨了阴阳五行学说与农耕文化时间观的渊源关系及其对它的伦理提升,指出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浸润下,农耕文化时间观不仅上升到天人关系的境界,而且升华为具有伦理意味的理论形态。四时被赋予道德属性,物候、气象、星象的位置成为时间道德的体现,依时而作的生产行为规范有了道德依据,刑德互用的政治模式有了伦理价值基础。论文还从实践层面探讨了农耕文化时间观对农业生产活动的道德规范功能,指出这一功能主要表现在“无夺农时”、“敬时爱日”和“以时禁发”三个方面,并具体分析了农耕文化时间观的道德规范如何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 第四章研究古代技术伦理形成的原因、道德规范及价值观。论文指出调整技术主体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的需要、伦理文化对技术领域的渗透与对技术社会问题的反思是技术伦理形成的三个原因。论文从实践层面探讨“功致为上”和“毋作淫巧”这两条先秦时期的制度性伦理规范及确保其实效性的重要机制。论文还从观念层面探讨先秦思想家的技术价值观。先秦儒家主张“以礼制器”的技术价值观,发挥器物道德教化、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功能;墨家主张“兴天下之利”的技术价值观,认为技术发展应以“足以奉给民用,则止”为原则,反对将技术引导到追求“文采刻镂”的方向;道家主张“道进乎技”的技术价值观,对“心为物役”、“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等“道之不载”的现象充满着忧患意识,追求“道技合一”的理想境界。 第五章研究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与主要内容。论文认为先秦时期人们能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并从“天人合一”的哲学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生态伦理理性已经兴起。论文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技术发展模式、社会模式四个方面归纳先秦思想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将先秦可持续发展观概括为“时养”和“时禁”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并揭示“黜奢崇俭”的生态消费伦理意蕴。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N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意涛;张亚男;;成都与桥——漫谈成都桥梁[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7期

2 关婕;;简述我国社会发展对图书馆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3 盛春辉;;风险社会语境中科学技术的困境及出路[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7期

4 李米;;古代玉雕工艺技法与设备[J];科学之友(上旬);2011年08期

5 李莉;;社科文摘[J];百科知识;2011年18期

6 李莉;;社科文摘[J];百科知识;2011年17期

7 李忠东;;土耳其 五星级酒店“落户”古代洞穴[J];创新科技;2011年06期

8 李德前;;探索古代奥秘的“碳钟”[J];青苹果;2003年01期

9 ;卡通动漫秀 进藤光与塔矢亮[J];少儿科技;2011年07期

10 沈冬香;;寻求理性与跨越——对克隆人技术的辩证考量[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薇;;对科技活动的理性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雷德森;;试析科学中的执着与浮躁[A];2002福建省科技界科学道德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2年

3 戴艳军;;科学技术管理伦理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4 周秀达;黄永源;;我国古代职业医学史的研讨[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九卷 预防分卷)[C];2006年

5 孙新建;钟秀珍;蔡蓉;方婷;;论科技伦理道德观的建构和普世化[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古海云;;寻找科技规范之路[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唐元海;侯金波;;淮河流域古代人工运河[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田山俊;;中国古代师资养成特点探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王乐;;对现代科技伦理问题的思考[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世雁;翟波;;建设生态伦理浅论——科技伦理的自然与社会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缨 王奋宇;我国公众的科技伦理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王英杰;科技伦理:为谁服务[N];社会科学报;2000年

3 陈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技活动无法脱离科技伦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记者 王光荣;专家学者探讨科技伦理[N];光明日报;2002年

5 孔伟;科技伦理:生命与尊严的抉择[N];华夏时报;2001年

6 陈瑛;谈科技伦理[N];人民日报;2000年

7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沈铭贤;加强科技伦理的建设[N];文汇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王光荣;科技伦理直面“潘多拉魔盒”[N];光明日报;2002年

9 何自英;哲学所举行科技伦理研讨会[N];科技日报;2000年

10 记者延宏实习生王婷婷;呼唤科技伦理承担社会责任[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朝旭;中国古代科技伦理的起源与形成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庄乾竹;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3 贾育林;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李文睿;试论中国古代海洋管理[D];厦门大学;2007年

5 刘哲峰;古代中医食疗理法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6 程现昆;科技伦理研究论纲[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杨疾超;古代书法批评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孔富安;中国古代制玉技术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9 彭文芳;古代刑名诠考[D];浙江大学;2009年

10 王文远;古代中国防疫思想与方法及其现代应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琴;论当代科技伦理的构建[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石巧燕;从当代环境哲学视角看恩格斯的自然观[D];宁波大学;2012年

3 祝国红;古代中日民间贸易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4 胡妮娜;中国古代医患关系初探[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魏春彪;论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特点[D];安徽大学;2005年

6 张春燕;科技伦理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艳君;科技管理伦理之构建[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8 赵一明;科技伦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刘文飞;中国古代鹦鹉的分布及变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陈俏巧;中国古代茶具的历史时代信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29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2729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2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