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诠释学元理论探析
发布时间:2020-07-11 07:38
【摘要】:诠释学源于对神圣文本的说明,最初是作为精神科学独有的方法论出现的。20世纪以来,随着英美分析哲学思想与欧洲大陆思辨哲学思想的碰撞与沟通,当代科学哲学家们逐渐意识到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显现出了其携有诠释学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试着从诠释学的维度对当代科学进行探析。正是由于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方法论的相互侵染从而促进了科学方法论的扩展,科学诠释学在此基础上应势而生 科学诠释学的产生建立在对近、现代自然科学观的批判基础之上,它不仅化解了自然科学方法论向精神科学领域的扩张,而且把人们从旧的科学观中解脱出来。近代自然科学观习惯于将自然看做是一个既定的、静态的、具有客观属性的整体,而实际上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以人为研究主体这样的事实。不同主体及主体以不同方式的介入,对认识对象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馈反过来又促使人类对客观认知对象形成相对的把握,传统的自然科学方法论已经不足以对全部科学事实概括出清晰明断的论述。所以,没有绝对独立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普遍具有诠释学的特征,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都具有诠释学的因素。并且,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实现于实践与应用的层面中,科学研究中包含的科学发现、科学理论、科学实验等整体科学的应用过程是一幅囊括了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人文、语言、心理等多种因素在内的共同演化的图景,各种异质性因素对于科学研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其不能局限于一元的自然决定论或者社会决定论的认识论模式,无法单纯依靠自然科学或者精神科学的方法论来解释,因为人们需要动态地、辩证地对待其间的耦合与能动关系。科学本身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双方的因素制约,它是系统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当前复杂性学科与交叉性学科的大量涌现,不仅需要各学科间、不同学术团体和科学共同体间理论的融汇与协调,还需要学科间方法论的互涉使用,特别是多样性的科学理解特征促使了人们从诠释学的视角出发进而获得可以正确理解科学的概念性工具。 本文最初将诠释学词源作为切入点,沿袭诠释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考察科学诠释学的历史溯源,通过消除诠释学一词本身在转译过程中带来的歧义,指明进行科学诠释学研究必须阐清的概念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论述科学哲学与思辨哲学之间融合的进程,并且在科学诠释学的理论背景及意义基础之上,提出科学诠释学的理论雏形,继而指出科学诠释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核心及目的;第三,结合国内、外涉及诠释学及对科学进行诠释学分析的相关文献资料,从理解、解释与应用的三位一体及诠释学循环入手,阐明科学诠释学的方法论特征,结合当代科学发展的多元化朝向特点,理顺科学诠释学与现象学、建构主义社会学、认知科学的关系,并且在当代科学认知多元理解特征与交叉性学科的发展趋势基础上,论述科学诠释学的特质及发展趋向;最后,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实践的科学诠释学思想来源及其稳固的实践基础,通过分析科学研究过程中蕴含的诠释学因素,从而增进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帮助人们从诠释学的视角出发去把握复杂深奥的科学概念、理论及分析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N02
本文编号:2750141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N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怀超;2002年诠释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吴琳;;论理解主体的“前见”合法性——科学解释学的视角[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虞刚;;自创生建筑的来源与发展简论[J];建筑与文化;2011年05期
4 王泉;;自然科学诠释学的起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李醒民;;科学事实和实验检验[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11期
6 景海峰;中国哲学的诠释学境遇及其维度[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7 吴彤;郑金连;;新实验主义:观点、问题与发展[J];学术月刊;2007年12期
8 刘胜利;;科学思想史的魅力——评亚历山大·柯瓦雷研究科学革命的三本著作[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8年03期
9 范岱年;;P.A.希伦和诠释学的科学哲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01期
10 潘德荣;认知与诠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向修玉;当代西方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论纲[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50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2750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