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与后人类主义

发布时间:2020-08-08 23:27
【摘要】:赛博一词是控制装置与有机体的缩写形式,赛博起源于控制论。西方科技文化发展至今,赛博科学观成为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改变人类的赛博实现了用机器替换人体的一部分,赛博同时反映了当代人类身体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深远影响,尤其是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影响和趋势越来越明显。赛博的出现意味着打破传统的二元论观点,同时意味着突破人类主体在本体论上的纯洁性,因此,对于赛博的哲学研究进入后人类主义范畴。后人类主义起源于对于人类生命延长的渴望,对于人类克服身体局限以达到更为广泛的思维和情感的体验,促使了人类利用技术区改造自身在生物性能上的局限性。然而对于后人类主义认识的误区容易导致超人类主义的离身性困境。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探讨赛博科学观导致人、技术和自然关系的改变,同时厘清后人类主义发展的理论线索。作为赛博研究和后人类主义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将对皮克林、哈拉维和海尔斯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思想进行内在的逻辑联结和重构。本文第一章从控制论的发展以及控制论与赛博的关系来阐明赛博的起源,同时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赛博科学观,以及对时下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赛博空间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的内容体现为赛博与当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契合,集中体现为赛博的文化反叛实质及其具有的后现代主义倾向。作为本文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从赛博过渡到后人类主义,对于后人类主义的理解应该放在其与人类主义、超人类主义的对比研究中进行把握,从而引申出本文第二部分重点研究对象:当今科学技术哲学领域赛博与后人类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在第四章中,皮克林将其代表性的实践的冲撞理论总结为“瞬时突现性”和“后人类主义”两大特征。皮克林的局部对称性原则将人类因素和非人类因素之间的阻抗关系视为力量的舞蹈,在各种异质性要素共同冲撞的过程中,人类力量的主体性与物质力量的阻抗性彼此抵消,实质上将人类力量和物质力量对等起来,从而导致人类的主体性在实践过程中被抹煞,进而忽视了实践过程中人类的主导性,皮克林强调消除主客体之分,在很大程度上而言,他并不关心认识论,而是强调赛博科学观形成以来的赛博本体论——一种关注人类力量和物质力量和谐相处的生态本体论。哈拉维的赛博科学观则试图恢复人的主体性,通过其鲜明的赛博女性主义以及情景化知识特征,强调一种对人“负责任”的科学,这也成为本文第五章的主要内容。在本体论上,哈拉维与拉图尔、皮克林站在同一个阵营,对二元论进行女性主义和情境知识的批判,混淆了主客体之间的分化对立,在注重科学技术的伦理维度之外,却忽视了人类主体的认知维度。本文的最后一个研究对象海尔斯,正是通过具身性后人类主义思想试图阐明人类主体性的重要作用,对于皮克林和哈拉维同时忽略的问题,海尔斯重回了人的主体性认知维度。在最后一章中,基于理论线索的梳理和逻辑重构,本文尝试在后人类主义视野下对科学合理性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N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聃;;后科学知识社会学转向与实践的冲撞[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冉聃;蔡仲;;赛博与后人类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10期

3 肖雷波;;技科学视角下的两种科学史学之争——哈伍德人类主义解释与皮克林后人类主义解释[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05期

4 佘正荣;;后人类主义技术价值观探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01期

5 杨通进;;转基因技术的伦理争论:困境与出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王娜;吴彤;;皮克林的科学实践观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07期

7 董美珍;;科学、女性与客观性——兼评女性主义对科学客观性的探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04期

8 周丽昀;;情境化知识——唐娜·哈拉维眼中的“客观性”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11期

9 洪晓楠;郭丽丽;;女性主义经验论科学哲学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11期

10 吴小英;女性主义的知识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美珍;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D];复旦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86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2786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f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