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0 20:58
【摘要】: 中国科学史学史以科学史学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寻中国科学史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揭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甚广,包括中国科学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包括它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的关系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科学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且可以唤醒人们对科学史学事业的关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甚至还有利于科学的创新。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史学性与对应性相统一的原则、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在方法上,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既要运用到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历史比较法等,还要运用到许多其他的方法,如统计方法、计量方法、移植法、历时分析与移时分析方法,以及具体研究上的分期、分类及其分层研究的方法,等等。 中国科学史学,既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科学史学,亦包括中国其他地区的科学史学。论文从史学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萌芽、开创、初步发展、调整与繁荣以及深入发展等不同的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论文还从机构、团体、会议、刊物、论著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大陆科学史学的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其中在对会议和论著的梳理,又分为综合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地理学史、生物学史、医学史、农学史、技术史等方面予以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事业的各个领域存在的发展难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台湾地区的科学史学经历了开创、低谷、转机、兴起与繁荣发展等阶段。论文对这几个阶段台湾地区科学史学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并对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机构、团体、刊物、论著亦进行较为详细梳理与介绍。 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论文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包括中国科学史、中国史学史在内的历史学科,中国哲学与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突出其研究的学术价值。论文还阐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的关系,主要论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科技发明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其研究的社会影响。 最后,论文把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置身于世界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在对国外科史学发展历程与国外中国科学史学状况进行必要梳理的前提下,探讨它们对中国科学史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N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自然科学史研究》稿约[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年02期

2 ;《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6卷总目录[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年04期

3 ;《自然科学史研究》稿约[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年03期

4 ;《自然科学史研究》稿约[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年04期

5 刘兵;;科学史教学的困难和问题——国外科学史教学介绍系列文章之四[J];物理通报;1996年04期

6 王维;;科学史的概念——兼论不同文化类型科学史比较研究的不可通约性[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年03期

7 潘吉星;谈谈研究科学史应具备的条件和研究方法[J];自然杂志;2005年05期

8 董煜宇;;重温“科学史之父”的新人文情怀[J];科技导报;2007年18期

9 王凤琴;;科学史分期综述与我见[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8年01期

10 朱清海,思孟;走出科学史研究的困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红;杜严勇;;科学史与历史学:对话及其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李孟瑞;段静;;科学史的学科交叉特性及其联结科学与人文之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马勇军;;国内外对中学理科教材中科学史研究的比较与启示[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宋琳;;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本土化探索[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苏玉娟;;科恩的科学史论著计量研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张效霞;;中国医学史研究应打破以近代科学为标准的框框和格局[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7 雷银照;;电气中为什么有“气”?[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8 石宝珩;;序[A];李仲均文集——中国古代地质科学史研究[C];1998年

9 唐文佩;;“赫森论点”文本研究[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10 李文林;;中西数学科学范式的比较——李约瑟博士对中国数学史的贡献[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许知鱼;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研究将有新突破[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通讯员 侯俊华邋记者 余传诗;“科学史之父”萨顿《科学史丛书》走进上海书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王洪波;“克丽奥”那变幻的目光[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郭世胜;科技文明新篇章[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丝路花雨:国际科学史大会撷英[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杨建邺;科学史书籍应该怎么写?[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史中心);《技术史》:辛格为何会省略医学技术?[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王洪波;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将在北京举行[N];中华读书报;2005年

9 谢清果;“言必有中”的科学文化沉思[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记者 朱广菁;科恩将毕生学问托付中国[N];大众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志华;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谭笑;科学史研究中修辞学进路的编史学考察[D];清华大学;2009年

3 刘海霞;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韩吉绍;知识断裂与技术转移[D];山东大学;2007年

5 范莉;内史大师柯瓦雷的科学编史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6 石丽琴;科学编史学与认识论解释学[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朱洁;张衡造物艺术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潘晟;宋代地理学的观念、体系与知识兴趣[D];北京大学;2008年

9 季相林;柯瓦雷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李涛;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佶慧;中译本《西洋科学史》初探[D];东华大学;2012年

2 王保红;科学史研究的新趋向[D];山西大学;2007年

3 庞龙;科学引文分析的科学评价功能和意义[D];山西大学;2006年

4 刘e

本文编号:2798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2798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e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