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徵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1 12:21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外域接触和交往的比较频繁,其中以十七、十八世纪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时期最为典型。从明晚期开始,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以传播宗教为宗旨的西方文化由此进入中国士人阶层的视界。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资本主义的悄然萌芽,士人阶层的文化觉醒等都使得这个时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美妙。面对西学的不断涌入,中国人不可避免的要去抉择,因而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态度,有的人持全盘否定,有的人认为可以对西学加以利用,也有的人全部接纳……上至有着最高权威的统治者下到生活安逸的平民,都是西学东渐时期里的重要参与者,晚明时期的王徵也不例外。他虽受洗天主教,却仍然掩饰不住骨子里的“儒士”身份,王徵采取“学原不问精粗,人亦不问中西”的原则,对西方科学抱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吸纳态度,积极传播西方科学,改良中国传统机械,是为“有利于民生日用,国家之所急需”。他对西方科学的开放吸收也体现了晚明时期士人阶层对于西学的主要态度。近来学界对于西学东渐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多有研究,但有着耶儒会通身份并且在中国力学、机械学等领域有着极大贡献的王徵却鲜受到关注,大多数人只是把目光集中在王徵科技著作的版本流变、耶儒会通思想以及其他具体的科技发...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前人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关切民生日用,国家之所急需”——王徵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形成
2.1 晚明西学东渐的社会环境
2.2 晚明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特征
2.2.1 形而上的中西科学会通
2.2.2 形而下的中西科学会通
2.3 王徵对制器的痴迷
2.3.1 少年时期:舅父的启蒙
2.3.2 进京赶考时期:西学的影响
2.3.3 为政时期:制器研究与实践
2.4 “内圣外王”的理想与“格物穷理”的取向
2.5 经世致用的抱负与西学的传入
第三章 “学原不问精粗,人亦不问中西”——王徵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内容与实践
3.1 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表现
3.1.1 科学内容的会通
3.1.1.1 力学方面
3.1.1.2 机械学和军事方面
3.1.1.3 技艺方面
3.1.2 思想体系结构的会通
3.1.3 研究方法的会通
3.2 王徵中西科学会通思想要旨
第四章 王徵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4.1 王徵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评价
4.2 思考与启示
4.2.1 由王徵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看晚明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价值
4.2.2 由王徵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看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奇器图说》看中西造物知识的会通逻辑与价值矛盾[J]. 朱文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5(02)
[2]关学大儒王徵“畏天爱人”之学研究[J]. 林乐昌. 地方文化研究. 2013(06)
[3]张载关学学派特性刍议[J]. 林乐昌. 唐都学刊. 2013(06)
[4]论“关学”概念的结构特征与方法意义[J]. 林乐昌. 中国哲学史. 2013(01)
[5]薛凤祚科学思想研究的若干问题[J]. 马来平.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04)
[6]“折衷众论,求归一是”——论薛凤祚的中西科学会通模式[J]. 马来平. 文史哲. 2012(02)
[7]明末儒家基督徒的天观重构及其意义[J]. 林乐昌. 人文杂志. 2010(02)
[8]探寻儒学与科学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明末清初奉教士人与科学”研究断想[J]. 马来平.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9(04)
[9]薛凤祚科学思想管窥[J]. 马来平.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07)
[10]儒学和科学具有广阔的协调发展前景——从西学东渐的角度看[J]. 马来平.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本文编号:3092854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前人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关切民生日用,国家之所急需”——王徵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形成
2.1 晚明西学东渐的社会环境
2.2 晚明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特征
2.2.1 形而上的中西科学会通
2.2.2 形而下的中西科学会通
2.3 王徵对制器的痴迷
2.3.1 少年时期:舅父的启蒙
2.3.2 进京赶考时期:西学的影响
2.3.3 为政时期:制器研究与实践
2.4 “内圣外王”的理想与“格物穷理”的取向
2.5 经世致用的抱负与西学的传入
第三章 “学原不问精粗,人亦不问中西”——王徵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内容与实践
3.1 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表现
3.1.1 科学内容的会通
3.1.1.1 力学方面
3.1.1.2 机械学和军事方面
3.1.1.3 技艺方面
3.1.2 思想体系结构的会通
3.1.3 研究方法的会通
3.2 王徵中西科学会通思想要旨
第四章 王徵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4.1 王徵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评价
4.2 思考与启示
4.2.1 由王徵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看晚明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的价值
4.2.2 由王徵中西科学会通思想看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奇器图说》看中西造物知识的会通逻辑与价值矛盾[J]. 朱文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5(02)
[2]关学大儒王徵“畏天爱人”之学研究[J]. 林乐昌. 地方文化研究. 2013(06)
[3]张载关学学派特性刍议[J]. 林乐昌. 唐都学刊. 2013(06)
[4]论“关学”概念的结构特征与方法意义[J]. 林乐昌. 中国哲学史. 2013(01)
[5]薛凤祚科学思想研究的若干问题[J]. 马来平.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04)
[6]“折衷众论,求归一是”——论薛凤祚的中西科学会通模式[J]. 马来平. 文史哲. 2012(02)
[7]明末儒家基督徒的天观重构及其意义[J]. 林乐昌. 人文杂志. 2010(02)
[8]探寻儒学与科学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明末清初奉教士人与科学”研究断想[J]. 马来平.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9(04)
[9]薛凤祚科学思想管窥[J]. 马来平.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07)
[10]儒学和科学具有广阔的协调发展前景——从西学东渐的角度看[J]. 马来平.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本文编号:3092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3092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