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博物著作与博物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30 05:21
  博物学在中国古代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问,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古时代是我国博物学发展历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本文以中古时代的博物著作与博物观念为基本研究对象,从目录学角度入手,对这一时期博物著作的著录、作者、存佚、卷数、主要内容等进行系统梳理考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对中古时代对于“博物”这一概念的认识及当时的博物分类观念、博物空间观念进行探究,以期对这一时期的博物学进行较为全面的把握。本文拟分为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除学术史回顾及本文写作旨趣与方法外,本部分最重要的是对“博物学”、“博物著作”及“博物观念”等概念进行的阐释与说明。第二部分即正文上篇:中古时代的博物著作研究。第一节:中古时代博物著作的渊源。中古博物著作的大量涌现,是先秦以来博物学不断发展的结果。自孔子倡导“多识”之学后,博物学与儒家关系密切。而中古时期繁荣起来的各类博物著作,都发轫于先秦秦汉时期,而以《尔雅》、《山海经》、《神农本草经》为其近源。第二节:中古时代博物著作发展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博物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博物学热情空前高涨,各类博物著作大量出现。隋唐五代时...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古博物著作与博物观念研究


中古博物著作数量分类统计柱状图

地区图,空间观念


图3中国植物区划地区图其中1、3区域,正是自先秦以来博物认识的核心地区。而4、5、6、7区域,是中古博物空间认识不断深入的主要地区,而对于5、6地区的兴趣与关注,更穿整个中古时代的始终。总之,中古时代以地理志怪类著作为代表的博物空间观念经历了由中原地区四周不断福射、扩展,又渐次集中、收窄的演变过程。中古博物空间观念的发史,同时也是这一时期边疆地区开发史、人口流动史及经济社会发展史的多侧的折射。.南与西:中古博物空间观念的具体研究博物地域空间视野的不断拓展与认识的不断深化,是中古时代博物观念进化标志性事件之一。其中尤以向南方地区的拓展为最。广袤的南方地区因受炜度、、热、降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动植物种等异常丰富。同时又因与北方地区相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博物学传统的重建[J]. 余欣.  中国图书评论. 2013(10)
[2]中国文化中的博物学传统[J]. 江晓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3]博物学论纲[J]. 刘华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4]中国古代博物学记事原则:宜物——以解读《山海经》中“建木”系壳斗科植物“甜槠”为例[J]. 黄世杰,赵乃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5]龟的博物学:兼谈博物学与自然史[J]. 易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6]《博异志》作者及相关问题的再探讨[J]. 毛益华.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05)
[7]中国传统博物学的变迁及其特征[J]. 周远方.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1(05)
[8]《本草经集注》所载“陶注”中的知识类型、药产分布与北方药物的输入[J]. 陈元朋.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11(00)
[9]观念史何为?[J]. 高瑞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10]“周孔何以不言”——中古佛教、道教对儒家知识世界的扩充与挑战[J]. 葛兆光.  史学月刊. 2011(01)

博士论文
[1]魏晋小说类文献研究[D]. 张亚南.山东大学 2008
[2]唐五代笔记小说研究[D]. 蔡静波.陕西师范大学 2006
[3]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研究[D]. 郑暋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硕士论文
[1]汉唐间异物志类文献研究[D]. 王思宇.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段成式《酉阳杂俎》研究[D]. 姚春华.上海师范大学 2011
[3]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中国传统博物学[D]. 秦艳燕.浙江大学 2009
[4]魏晋南北朝博物类志怪小说研究[D]. 樊伟峻.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博物志》研究[D]. 李芳.西南大学 2009
[6]《博物志》与博物空间观研究[D]. 郝敬.西南大学 2009
[7]唐代地志考论[D]. 刘晓溪.吉林大学 2007
[8]唐前地理博物志怪小说审美研究[D]. 韩晋.辽宁大学 2006
[9]隋唐时期类书的编纂及分类思想研究[D]. 刘刚.东北师范大学 2004
[10]《酉阳杂俎》的博杂特征及其文化人类学研究[D]. 李莉.广西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108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3108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f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