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意大利山猫学会(Accademia dei Lincei) 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3 06:07
本文选择1603年成立于意大利罗马的山猫学会作为考察对象,从学会的发展历程、主要贡献、学术传统、与耶稣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学会对于近代科学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选择这一切入方向,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首先,为国内对于科学学会的研究增添一个有意义的补充对象;其次,近年来随着对山猫学会的有关资料的发现以及大量新研究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对该学会进一步分析和考察的条件。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围绕以下三条线索:1)17世纪山猫学会的发展历程。17世纪的山猫学会通常被认为以1657年学会的最后一位赞助人波佐的去世为截止点。这一时期学会的历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603年到1610年,以波尔塔的入会作为重要的转折点;第二阶段从1611年到1630年,这一阶段是学会最为鼎盛的时期,不仅见证了伽利略对于山猫学会的重要贡献,同时也反映出17世纪早期罗马的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三阶段从1630年到1657年,此时学会不再作为一种有组织的机构存在,而是以一种分散的形式继续从事关于科学研究的活动,并且最终于1651年完成了关于博物学的集体性研究著作——《墨西哥词典》。2)学术传统的发展以及学会...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结构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内容
第2章 山猫学会成立的历史条件
2.1 意大利科学中心的兴起
2.1.1 13-15世纪的意大利成为欧洲经济中心
2.1.2 古希腊科学遗产的吸收
2.1.3 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作用
2.1.4 意大利科学中心的兴起
2.2 基督教对实用知识的需求
2.2.1 宗教改革——新教的科学政策
2.2.2 基督教人文主义的影响
2.2.3 乌托邦理念的兴起
2.3 科学学会的兴起
2.3.1 处于边缘领域的大学科学
2.3.2 从大学到学会——意大利科学组织模式的转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猫学会的历史沿革和切西的建会初衷
3.1 学会的历史
3.1.1 成立期(1603-1604)
3.1.2 发展期(1604-1610)
3.1.3 鼎盛期(1611-1630)
3.1.4 衰落期(1630-1657)
3.1.5 学会的复兴——意大利山猫科学院和罗马教宗科学院
3.2 费德里科·切西(Federico Cesi)的建会初衷
3.2.1 17世纪的翁布里亚对切西的影响
3.2.2 创立学会的最初构想
3.2.3 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驳斥
3.2.4 山猫章程(Lynceographum)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猫学会的科学研究——以天文学和博物学为中心
4.1 科学仪器与近代早期科学的兴起
4.2 天文学研究
4.2.0 伽利略与望远镜
4.2.1 切西和埃克留斯的宇宙观
4.2.2 鹰派与鸽派之争——对于《圣经》的不同解释
4.2.3 卢卡·瓦莱里奥事件
4.3 博物学研究
4.3.1 显微镜的发明和运用
4.3.2 植物学研究和《墨西哥词典》
4.3.3 蜜蜂的研究及其象征意义
4.3.4 科学革命中的博物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猫学会学术传统的发展研究——从自然法术到近代科学
5.1“秘密”的传统和波尔塔的自然法术传统
5.1.1 “秘密”传统的形成
5.1.2 实验传统与革新——波尔塔的自然法术
5.1.3 自然法术传统下的科学研究
5.2 近代科学传统的确立——伽利略的数学—实验传统
5.2.1 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
5.2.2 科学精神实践——对学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5.3 “自然的祛魅”:学术传统的发展及多重意义解读
5.3.1 自然法术的“双重性”及其对近代科学传统的促进
5.3.2 山猫学会促进自然法术传统向近代科学传统发展的作用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山猫学会和耶稣会
6.1 知识的选择:施莱克加入耶稣会
6.2 伽利略与施莱克
6.3 山猫学会与耶稣会的论争
6.3.1 伽利略论《圣经》与地球运动
6.3.2 山猫学会对伽利略的支持
6.3.3 科学与宗教的分离?——关于论争的一些初步思考
6.4 山猫学会与耶稣会科学知识传播之比较
6.4.1 传播者的身份
6.4.2 受众目的与需求
6.4.3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山猫学会对近代科学的影响
7.1 学会建制模式的局限性
7.1.1 组织模式——相对封闭的上层社会组织
7.1.2 赞助模式——个人的兴趣
7.1.3 研究模式——学科研究的混杂性
7.2 对科学传播模式的历史启示
7.2.1 科学会议
7.2.2 通信网络
7.2.3 出版物
7.3 对科学建制的影响
7.4 学会的精神传承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研究的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参与17世纪山猫学会活动的主要成员
附录2 17世纪山猫学会著作列表
附录3 外文人名译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学仪器哲学:基于文献的考察[J]. 崔璐,安维复.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11)
[2]论伽利略与近代科学传统[J]. 毛建儒,卫郭敏.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4(03)
[3]近代物理科学形而上学基础的假定本质与公理表现——基于伯特的《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J]. 王海琴.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4]大自然的数学化、科学危机与博物学[J]. 刘华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5]天主教会对伽利略的第二次审判[J]. 代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S1)
[6]技术哲学的反思:技术共同体与技术范型[J]. 吴玉辉,袁江洋. 科学文化评论. 2010(01)
[7]浅论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形成条件[J]. 邬晓燕.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8]西芒托学院——欧洲近代科学建制的开端[J]. 杨庆余.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12)
[9]西方科学思想史哲学建构的成功范例——柯瓦雷的哲学化科学思想史研究[J]. 范莉,魏屹东.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7(02)
[10]早期科学社团的作用和功能初探[J]. 陈国友. 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博士论文
[1]17、18世纪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与物理科学[D]. 宋轶文.西北大学 2014
[2]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西方磁现象探索之研究[D]. 陶培培.上海交通大学 2014
[3]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D]. 夏文华.山西大学 2013
[4]明末清初传教士身份认同与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D]. 张向东.山东大学 2013
[5]传科学的传教士[D]. 龚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
[6]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历史语境和组织模式研究[D]. 刘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7]杰出科学家的国家认可机制研究[D]. 赵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8]尼古拉·库萨的内在性思想[D]. 李华.复旦大学 2011
[9]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与一流大学的崛起[D]. 李铁林.湖南师范大学 2009
[10]柯瓦雷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 季相林.吉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兄弟会研究[D]. 张少斌.陕西师范大学 2012
[2]伽利略天文学成就在中国的传播[D]. 田锋.东华大学 2012
[3]现代科学的体制化进程及其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启示[D]. 邵月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4]英美科学中心研究——特色、模式及效果[D]. 朱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5]近代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文化背景分析[D]. 王国成.陕西师范大学 2009
[6]柏林大学模式研究[D]. 沙苗苗.华中师范大学 2008
[7]16~18世纪的中意文化交流及其历史启示[D]. 赵书妍.河南大学 2006
[8]培根科学观新论[D]. 史斌.南京理工大学 2006
[9]德国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研究[D]. 章红波.浙江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34767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结构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内容
第2章 山猫学会成立的历史条件
2.1 意大利科学中心的兴起
2.1.1 13-15世纪的意大利成为欧洲经济中心
2.1.2 古希腊科学遗产的吸收
2.1.3 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作用
2.1.4 意大利科学中心的兴起
2.2 基督教对实用知识的需求
2.2.1 宗教改革——新教的科学政策
2.2.2 基督教人文主义的影响
2.2.3 乌托邦理念的兴起
2.3 科学学会的兴起
2.3.1 处于边缘领域的大学科学
2.3.2 从大学到学会——意大利科学组织模式的转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猫学会的历史沿革和切西的建会初衷
3.1 学会的历史
3.1.1 成立期(1603-1604)
3.1.2 发展期(1604-1610)
3.1.3 鼎盛期(1611-1630)
3.1.4 衰落期(1630-1657)
3.1.5 学会的复兴——意大利山猫科学院和罗马教宗科学院
3.2 费德里科·切西(Federico Cesi)的建会初衷
3.2.1 17世纪的翁布里亚对切西的影响
3.2.2 创立学会的最初构想
3.2.3 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驳斥
3.2.4 山猫章程(Lynceographum)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猫学会的科学研究——以天文学和博物学为中心
4.1 科学仪器与近代早期科学的兴起
4.2 天文学研究
4.2.0 伽利略与望远镜
4.2.1 切西和埃克留斯的宇宙观
4.2.2 鹰派与鸽派之争——对于《圣经》的不同解释
4.2.3 卢卡·瓦莱里奥事件
4.3 博物学研究
4.3.1 显微镜的发明和运用
4.3.2 植物学研究和《墨西哥词典》
4.3.3 蜜蜂的研究及其象征意义
4.3.4 科学革命中的博物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猫学会学术传统的发展研究——从自然法术到近代科学
5.1“秘密”的传统和波尔塔的自然法术传统
5.1.1 “秘密”传统的形成
5.1.2 实验传统与革新——波尔塔的自然法术
5.1.3 自然法术传统下的科学研究
5.2 近代科学传统的确立——伽利略的数学—实验传统
5.2.1 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
5.2.2 科学精神实践——对学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5.3 “自然的祛魅”:学术传统的发展及多重意义解读
5.3.1 自然法术的“双重性”及其对近代科学传统的促进
5.3.2 山猫学会促进自然法术传统向近代科学传统发展的作用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山猫学会和耶稣会
6.1 知识的选择:施莱克加入耶稣会
6.2 伽利略与施莱克
6.3 山猫学会与耶稣会的论争
6.3.1 伽利略论《圣经》与地球运动
6.3.2 山猫学会对伽利略的支持
6.3.3 科学与宗教的分离?——关于论争的一些初步思考
6.4 山猫学会与耶稣会科学知识传播之比较
6.4.1 传播者的身份
6.4.2 受众目的与需求
6.4.3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山猫学会对近代科学的影响
7.1 学会建制模式的局限性
7.1.1 组织模式——相对封闭的上层社会组织
7.1.2 赞助模式——个人的兴趣
7.1.3 研究模式——学科研究的混杂性
7.2 对科学传播模式的历史启示
7.2.1 科学会议
7.2.2 通信网络
7.2.3 出版物
7.3 对科学建制的影响
7.4 学会的精神传承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研究的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参与17世纪山猫学会活动的主要成员
附录2 17世纪山猫学会著作列表
附录3 外文人名译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学仪器哲学:基于文献的考察[J]. 崔璐,安维复.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11)
[2]论伽利略与近代科学传统[J]. 毛建儒,卫郭敏.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4(03)
[3]近代物理科学形而上学基础的假定本质与公理表现——基于伯特的《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J]. 王海琴.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4]大自然的数学化、科学危机与博物学[J]. 刘华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5]天主教会对伽利略的第二次审判[J]. 代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S1)
[6]技术哲学的反思:技术共同体与技术范型[J]. 吴玉辉,袁江洋. 科学文化评论. 2010(01)
[7]浅论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形成条件[J]. 邬晓燕.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8]西芒托学院——欧洲近代科学建制的开端[J]. 杨庆余.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12)
[9]西方科学思想史哲学建构的成功范例——柯瓦雷的哲学化科学思想史研究[J]. 范莉,魏屹东.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7(02)
[10]早期科学社团的作用和功能初探[J]. 陈国友. 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博士论文
[1]17、18世纪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与物理科学[D]. 宋轶文.西北大学 2014
[2]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西方磁现象探索之研究[D]. 陶培培.上海交通大学 2014
[3]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研究[D]. 夏文华.山西大学 2013
[4]明末清初传教士身份认同与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D]. 张向东.山东大学 2013
[5]传科学的传教士[D]. 龚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
[6]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历史语境和组织模式研究[D]. 刘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7]杰出科学家的国家认可机制研究[D]. 赵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8]尼古拉·库萨的内在性思想[D]. 李华.复旦大学 2011
[9]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与一流大学的崛起[D]. 李铁林.湖南师范大学 2009
[10]柯瓦雷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 季相林.吉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兄弟会研究[D]. 张少斌.陕西师范大学 2012
[2]伽利略天文学成就在中国的传播[D]. 田锋.东华大学 2012
[3]现代科学的体制化进程及其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启示[D]. 邵月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4]英美科学中心研究——特色、模式及效果[D]. 朱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5]近代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文化背景分析[D]. 王国成.陕西师范大学 2009
[6]柏林大学模式研究[D]. 沙苗苗.华中师范大学 2008
[7]16~18世纪的中意文化交流及其历史启示[D]. 赵书妍.河南大学 2006
[8]培根科学观新论[D]. 史斌.南京理工大学 2006
[9]德国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研究[D]. 章红波.浙江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34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3134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