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的科学技术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6 03:57
  目前学术界对于福斯特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他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他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论述上,很少有人关注他的科学技术观。福斯特的科学技术观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出发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进行批判,以此探寻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真正原因。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1)福斯特科学技术观形成的背景。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思想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思想都对福斯特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福斯特科学技术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生态危机的出现、绿色运动的发展以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瓦解则为福斯特科学技术观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2)福斯特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主要从福斯特的科学思想、技术思想、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态与科学技术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福斯特的科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伊壁鸠鲁与科学和理性革命的分析,对自然神学的批判以及他对辩证的自然主义的论述上。他的技术思想则是通过他对技术与人的异化关系的论述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福斯特认为科学技术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科学技术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分裂,但是技术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资... 

【文章来源】:宁波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福斯特科学技术观形成的背景
    1.1 福斯特科学技术观的理论渊源
        1.1.1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思想
        1.1.2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思想
    1.2 福斯特科学技术观的现实依据
        1.2.1 生态危机的出现
        1.2.2 绿色运动的发展
        1.2.3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瓦解与反思
2 福斯特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
    2.1 福斯特的科学思想
        2.1.1 目前学术界关于科学本质的一般论述
        2.1.2 对伊壁鸠鲁与科学和理性革命的分析
        2.1.3 对自然神学的批判
        2.1.4 辩证的自然主义
    2.2 福斯特的技术思想
        2.2.1 目前学术界关于技术本质的一般论述
        2.2.2 技术与人的异化
        2.2.3 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的谎言
    2.3 科学技术与社会
        2.3.1 目前学术界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定义
        2.3.2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3.3 科学技术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裂
    2.4 生态与科学技术
        2.4.1 科学技术与环境问题
        2.4.2 科学技术与生态效应
        2.4.3 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3 福斯特科学技术观的意义及当代启示
    3.1 福斯特科学技术观的意义
        3.1.1 对发展传统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具有重要意义
        3.1.2 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3.2 福斯特科学技术观的当代启示
        3.2.1 有助于确立科学技术自主研发体系,避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滥用
        3.2.2 有助于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引导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主体间性视角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J]. 刘欣然.  学术交流. 2011(01)
[2]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及其启示[J]. 康瑞华,佟玉华.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06)
[3]论福斯特“马克思生态学”的生态政治哲学思想[J]. 崔文奎.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0(03)
[4]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生态学[J]. 布雷特·克拉克,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孙要良.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03)
[5]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析[J]. 余维祥.  生态经济. 2010(04)
[6]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能摆脱生态危机吗?——评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世界观当代意义的揭示[J]. 陈学明.  国外社会科学. 2010(01)
[7]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J]. 陈学明.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06)
[8]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维度[J]. 余锦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9(04)
[9]论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J]. 孙慧明.  北方论丛. 2009(02)
[10]新陈代谢及其断裂理论——福斯特解读马克思生态学思想的最新视角[J]. 王喜满.  社会主义研究. 2008(03)



本文编号:3213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3213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d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