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

发布时间:2021-09-07 16:26
  科学与人文的疏离与探索二者和谐发展的进程一样长。长期以来,如果说科学家的人文气质已渐为关注并有所揭示的话,那么人文学者科学意识的淡薄仍是当今学界面临的困窘之一。研究梁启超科学文化思想和实践,意在为沟通人文学者与科学文化的联系提供参考。 文章从梁启超为人瞩目的“百科全书式”思想中,选取“科学文化”这一少为人关注却极具时代性的主题,在梳理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科学文化经历的进程中,探寻其生成、演变的源流(第一章、第二章),阐释梁启超科学文化的思与行(第三章、第四章),得出作为过渡时代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并籍此反思20世纪早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科学文化的生存境遇(第五章)。意在从与当代中国联系最紧密的历史中认识中国科学文化之起始,获得培育科学文化和建设现代化的启示。 第一章在明确19世纪80年代前后晚清中国与西方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存在霄壤之别、科学与职业科学家在中国尚为空白的背景下,从童年梁启超强烈的科学意识萌芽切入,阐述他在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走出以经学、贴括、训诂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渐入具有世界视野与现代知识、注重精审推理与逻辑思维、激发创新精神的“近...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1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图示导读2-1
图示导读2-2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研究何以可能?
    一、“科学文化”·“知行”的文中之意
    二、科学文化视野中的梁启超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本选题立意与创新要点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五、长时段看梁启超科学文化思想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传统文化空间中梁启超科学文化意识的浮出
    第一节 19世纪晚期的科学文化:中国与世界霄壤之别
        一、19世纪晚期世界科学的主题
        二、19世纪晚期中国科学的濡滞
    第二节 从传统旧学中萌生的科学文化意识
        一、追问四时:童年科学意识的萌芽
        二、在中学传统内疑古开新
        三、新学运动中的科学文化潜流
        四、从冥想沉思中寻求科学思维
    第三节 地图·西学·西文开启接近科学文化的世界视野
        一、“视同拱璧”的世界地图
        二、李提摩太西学启蒙指向的世界
        三、西文指向的世界
        四、世界视野中初识自我与文化使命
第二章 导向科学文化的梁启超的自然观与哲学思想
    第一节 “动”“群”“变”“革”寓意的自然观
        一、向物质世界求宇宙本体
        二、“无物无动力”
        三、“群”的系统性与辩证性
        四、自然观背后的现实关切
    第二节 导向科学文化的哲学与“尽性主义”人生观
        一、“相反相成”的辩证观
        二、“惟心”与“无我”:对主体作用与地位认识的深化
        三、“非唯”:开放的文化心态
        四、亲历与救赎“科学侵入哲学”的时风
        五、“服善而变”与“尽性主义”人生观
    案例1:梁启超人文视野中的进化论:从“力本”到“人本”的进化观
        一、“进化”与新的历史时空观
        二、“革”与“合群”:“力本”的进化
        三、转向“人本”的进化
    案例2:“非唯”与梁启超人文视野中的相对论
        一、结缘相对论:无限且可错的知识
        二、融会相对性:“非唯”与“曲线的进化”
第三章 融贯理性与人文气质的科学文化思想
    第一节 梁启超思想中“科学”语义的嬗递
        一、从“格致”到“科学”的独立表述(1896-1911)
        二、深化“科学”:从学理到实践(1921-1923)
        三、广义的“科学”
    第二节 科学精神的中国意义:科学方法与科学传播
        一、“思想解放”与“自由批评”:西方科学精神的转译
        二、科学精神的中国诠释:“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智识”
    第三节 “慧观”·灵感·科学方法:达致科学认识的途径
        一、“慧观”:科学认识之始
        二、“慧观”依托的科学方法
        三、自由意志与灵感之于科学认识
        四、“爱”与“美”之于科学认识
    第四节 在科学功能有限性之外:信仰与儒学
        一、科学勃兴与“物界”“心界”的落差
        二、“理性不能变易情感”与“信仰给国民一种防腐剂”
        三、“儒学与科学两不相背”
        四、对梁启超“反科学”形象的再认识
第四章 科学外史·文化传承:梁启超科学文化思想的实践向度
    第一节 科学文化的学术史研究
        一、“文化专史”与“学术思想史”层级中的“自然科学史”
        二、明清学术史研究中的科学文化取向
    第二节 科学文化的社会传播与家族传承
        一、传播科学文化与建构“学术社会”
        二、科学文化气质家族传承
    案例:“家族相似”的科学文化气质——以梁启超建筑情结的传承为例
        一、以人文意蕴救治城市现代化之弊
        二、建筑的精神与国民气质
        三、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与梁启超建筑情结的传承
第五章 过渡时代公共知识分子——科学文化视阈中的梁启超
    第一节 科学文化:过渡时代的公共主题
        一、梁启超身处过渡时代
        二、过渡时代显现科学文化的发生力
    第二节 梁启超作为知识分子的本色与公共气质的表达
        一、寻求“公准”中呈现公共气质
        二、在知识分子本色中表达对公共性的关注
        三、为公众理解科学:公共知识分子梁启超付出生命实践
    第三节 科学文化认识的不足与“校改自赎”的期盼
        一、科学文化中西差异与人文背景的局限
        二、科学文化知行局限与杨明斋的批判
        三、“校改自赎"科学认识之毗谬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1: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2:承诺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一二三[J]. 刘钝.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5(01)
[2]关于康德的第四批判[J]. 何兆武.  读书. 2005(03)
[3]科学的文化边界——科学活动认知层面社会学解释的反思[J]. 费多益.  哲学研究. 2004(12)
[4]梁启超的“科学精神”和文德——论《清代学术概论》[J]. 袁向东.  晋阳学刊. 2004(06)
[5]在雅典与耶路撒冷之间[J]. 曹卫东.  读书. 2004(05)
[6]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在科学与人文之间[J].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7]论任鸿隽的科学文化观[J]. 李醒民.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8]关于现代性问题答问[J]. 汪晖.  天涯. 1999(01)
[9]梁启超科技形象初论[J]. 戴建平.  社会科学辑刊. 1997(05)
[10]中国近代唯科学主义思潮新论[J]. 段治文.  天津社会科学. 1997(02)



本文编号:3389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3389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c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