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火·语言—元工具论
发布时间:2021-09-16 18:19
元工具,是人类最早的工具,也是组成人类制造的一切工具的最为基础的技术作用形态的根本体现。元工具的出现和人类的诞生是同时的、互为依据的。元工具是对由肢体制造的动物工具的超越,是“工具的叠加”的产物。当经常出现“使用工具制造工具”时,即是人类的诞生。元工具的三个形态是手、火和语言。手作为“原态劳动”的产物,具有工具化的属性。手足的分化,开始了人类特征的第一步。人类的祖先把最易于模仿利用的自然力“野火”逐步驯服成为“工具火”,使之成为人类强大的工具力量。语言的形成,完整地构建了人类的基本特征,最终将人类和动物区分开来。元工具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过程;元工具手、元工具火和元工具语言的相互促进发展,演进为更加完善的多种形式,推进了人类世界的工具化、社会化和人性化进程;在新时期,元工具形成了由器械、能量和信息三大类别的大统一,其深入发展,对应带来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由器械工具、能量工具和信息工具三个类别的交融,衍生出了人类世界的生活工具、秩序工具和交流工具,统一了工具世界;在元工具发展辐射的抽象外围,形成了由天然世界、人工世界和内在世界构成的三极世界,统一了潜在可以作为工具的一切事物。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元工具论的哲学框架
第四节 本文的构思
第二章 工具与元工具
第一节 工具的概念
第二节 动物工具
第三节 制造工具的工具
第四节 工具的叠加
第五节 元工具的定义
第六节 元工具的三个形态
第七节 工具的起源及其分类与元工具的关系
第三章 元工具手
第一节 造化恩赐的巧手
第二节 劳动对手的形成的作用
第三节 手的元工具特征
第四节 “工具手”、“合成手”和“抽象手
第五节 机械时代的辉煌
第四章 元工具火
第一节 化腐朽为神奇的自然力
第二节 从“火的利用”到“火的使用
第三节 火的元工具特征
第四节 文明的源动力
第五节 能源时代的力量
第五章 元工具语言
第一节 社会模式造就的语言
第二节 语言的元工具特征
第三节 语言的四个阶段
第四节 语言的两种形态和语言的内在结构
第五节 信息时代的交流
第六章 元工具总论
第一节 天择工具之路
第二节 元工具“三角”纵横关系
第三节 元工具演进之路
第四节 工具化、社会化与人性化
第五节 元工具大统一
第六节 工具世界统一论
第七节 元工具论之三极世界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元工具论的内容
第二节 元工具论的前景
附录1 图表索引
附录2 人名索引
附录3 释疑问答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感觉世界·物理世界·实在世界——M.普朗克三重世界学说探析[J]. 黄炳线,孟建伟.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04)
[2]论方以智“火”本原思想的逻辑结构演变[J]. 孙兆泽. 齐鲁学刊. 2007(06)
[3]论语言的工具性和思想本体性及其关系[J]. 高玉. 社会科学辑刊. 2007(04)
[4]火的利用与原始的材料热处理[J]. 唐电,陈再良,吕东显. 金属热处理. 2006(S1)
[5]语言本质“道器”论[J]. 高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02)
[6]从语义学角度看“认知”和“认识”的关系[J]. 郭晓飞.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7]论手工工具的发生、演化及其审美特性[J]. 陈彬.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8]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J]. 叶秀山. 社会科学战线. 1998(03)
[9]对语言起源的探索[J]. 王宏民. 洛阳大学学报. 1998(01)
[10]论工具活动与思维起源[J]. 胡潇. 求索. 1997(03)
本文编号:3397060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元工具论的哲学框架
第四节 本文的构思
第二章 工具与元工具
第一节 工具的概念
第二节 动物工具
第三节 制造工具的工具
第四节 工具的叠加
第五节 元工具的定义
第六节 元工具的三个形态
第七节 工具的起源及其分类与元工具的关系
第三章 元工具手
第一节 造化恩赐的巧手
第二节 劳动对手的形成的作用
第三节 手的元工具特征
第四节 “工具手”、“合成手”和“抽象手
第五节 机械时代的辉煌
第四章 元工具火
第一节 化腐朽为神奇的自然力
第二节 从“火的利用”到“火的使用
第三节 火的元工具特征
第四节 文明的源动力
第五节 能源时代的力量
第五章 元工具语言
第一节 社会模式造就的语言
第二节 语言的元工具特征
第三节 语言的四个阶段
第四节 语言的两种形态和语言的内在结构
第五节 信息时代的交流
第六章 元工具总论
第一节 天择工具之路
第二节 元工具“三角”纵横关系
第三节 元工具演进之路
第四节 工具化、社会化与人性化
第五节 元工具大统一
第六节 工具世界统一论
第七节 元工具论之三极世界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元工具论的内容
第二节 元工具论的前景
附录1 图表索引
附录2 人名索引
附录3 释疑问答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感觉世界·物理世界·实在世界——M.普朗克三重世界学说探析[J]. 黄炳线,孟建伟.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04)
[2]论方以智“火”本原思想的逻辑结构演变[J]. 孙兆泽. 齐鲁学刊. 2007(06)
[3]论语言的工具性和思想本体性及其关系[J]. 高玉. 社会科学辑刊. 2007(04)
[4]火的利用与原始的材料热处理[J]. 唐电,陈再良,吕东显. 金属热处理. 2006(S1)
[5]语言本质“道器”论[J]. 高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02)
[6]从语义学角度看“认知”和“认识”的关系[J]. 郭晓飞.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7]论手工工具的发生、演化及其审美特性[J]. 陈彬.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8]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J]. 叶秀山. 社会科学战线. 1998(03)
[9]对语言起源的探索[J]. 王宏民. 洛阳大学学报. 1998(01)
[10]论工具活动与思维起源[J]. 胡潇. 求索. 1997(03)
本文编号:33970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3397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