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编史学与认识论解释学 ——从解释学的观点看拉卡托斯的科学编史学

发布时间:2021-10-26 23:03
  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的兴起,不仅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而且也批判了其实证主义科学编史学,即认为科学史是科学及其发展历程的纯客观反映,科学史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在认识对象和方法具有一致性,史学家通过对史料的深层次发掘和详细考证,就可以获得对以往科学发展历程的“客观”、“真实”的认识。历史主义进一步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科学知识是建构性的和自然科学具有解释学属性等观点,体现出与解释学相结合的趋势。解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系统理论。以对理解概念的不同界定,解释学可被分为认识论解释学和本体论解释学。认识论解释学认为,理解是一种主体认识客体的主观意识活动,是主体(解释者)认识客体(文本)的一种方法或方式,其理解的目的是追求文本的客观原意;本体论解释学则认为,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或本体论(生存论)的构成条件,理解则是理解者不断地创造意义的过程。基于解释学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区分,以及对历史主义学派的观点的分析,本文认为,历史主义学派的观点,尤其是科学编史学的观点与认识论解释学有着内在的关联。基于历史主义学派和解释学的内在关联,本文提出,科学编史学与认识论解释学发生关联的维度是历史文本。因为,科学编史学的... 

【文章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兴起
        1.1.2 科学哲学对编史学的关注
    1.2 历史主义与解释学的内在联系
第2章 拉卡托斯科学编史学研究纲领
    2.1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2.1.1 对波普尔、库恩思想的批判继承
        2.1.2 科学评价与选择
    2.2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处境
    2.3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在科学史领域的应用
        2.3.1 科学哲学的划界标准作为编史学的研究纲领
        2.3.2 科学史对方法论的评价及检验作用
        2.3.3 内史与外史的关系
第3章 关于认识论解释学
    3.1 解释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3.2 认识论解释学与本体论解释学
        3.2.1 认识论的解释学与本体论解释学的理解观
        3.2.2 认识论解释学与本体论解释学的文本观
    3.3 认识论解释学与科学编史学的关联
        3.3.1 编史学的概念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3.3.2 科学编史学的类型
        3.3.3 科学编史学与认识论解释学发生关联的维度
第4章 拉卡托斯的科学编史学与认识论解释学
    4.1 对“历史”文本认识上的相似性
    4.2 注重对历史文本客观意义的重构
    4.3 编史学“循环论证”与文本的解释学循环
第5章 科学编史学与认识论解释学相结合的意义与启示
    5.1 突破传统的科学史研究规范
    5.2 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辨证统一
    5.3 科学编史学的走向与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释学与认识论——一种历史眼光的透视[J]. 何卫平.  人文杂志. 2004(03)
[2]论解释学视野中的科学文本[J]. 曹志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3]从人文科学地位之确立看西方解释学的发展[J]. 何卫平.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4]历史主义学派对科学编史学的贡献[J]. 刘凤朝.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3(02)
[5]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简论[J]. 陈本益.  浙江学刊. 2003(01)
[6]科学解释研究的走向[J]. 曹志平.  哲学动态. 2003(02)
[7]论拉卡托斯的“科学史的理性重建”方法——兼谈与“历史的和逻辑的相一致”方法的比较[J]. 谭扬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8]科学史研究方法的重大改进——评拉卡托斯的“科学史的理性重建方法”[J]. 刘军大.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9]拉卡托斯科学编史学思想析要[J]. 刘凤朝.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2(03)
[10]科学编史学的“四维空时”及其“张力”[J]. 李醒民.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2(03)



本文编号:3460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3460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3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