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技术异化探析
发布时间:2022-08-01 10:4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人们享受技术带来的便捷和乐趣,科学的发展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创造了丰富的基础。但是,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技术和人的关系因为人对技术的过度依赖而造成了异化现象,技术是人创造出来的,现在却反过来成为控制人的工具。新媒介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贯穿了人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与之息息相关,但是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技术异化的现象也在出现。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新媒介技术异化进行分析。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关于选题背景和选题原由,以及国内外对于新媒介技术异化的分析。第二部分是正文,首先是对异化以及新媒介技术的概念做出阐述。其次研究新媒介技术异化的表现是人的主体性异化、人际交往异化、信息安全性异化、消费异化等。再次分析新媒介技术异化给个体和社会带来的问题,对于个体来说,新媒介技术异化会导致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依赖性,人的习惯模仿性,人的生活作息不规律性,人的交往方式被动性,对于社会来说,社会安全得到影响,并对社会道德价值...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新媒介技术异化的表现
1.2.2.对新媒介技术异化的批判
1.2.3 对新媒介技术异化的反思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结构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分析
2.1 异化概念
2.2 技术异化概念的提出
2.3 媒介与新媒介技术
2.4 新媒介技术异化
第3章 新媒介技术异化及其表现
3.1 人的主体性异化
3.2 人际交往异化
3.3 人的隐私性异化
3.4 消费异化
第4章 新媒介异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4.1 个体层面
4.1.1 人思维方式的依赖性
4.1.2 人生活习惯的模仿性
4.1.3 人生活作息的不规律性
4.1.4 人交往方式的被动性
4.2 社会层面
4.2.1 社会安全
4.2.2 社会道德价值
4.2.3 社会舆论导向
第5章 对新媒介技术异化的哲学反思
5.1 对技术的肯定和对异化的否定
5.2 对新媒介技术异化的反思
5.2.1 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进行反思
5.2.2 对人和主体性进行反思
5.2.3 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
5.3 如何消除异化
5.3.1 从新媒介本身控制对新媒介安全问题进行改善
5.3.2 从政府方面进行控制加强对媒介自由的管理
5.3.3 从人本身去控制加强主体意识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媒介环境下人的异化——基于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思想[J]. 肖叶君. 科教导刊(下旬). 2015(08)
[2]新新媒介背景下媒介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异化[J]. 袁源. 现代视听. 2014(03)
[3]超越单向度的人——论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批判理论[J]. 李桂花,张媛媛. 社会科学战线. 2012(07)
[4]新媒介技术的异化与深层生态学治理:基于“GIFT”社会的个案研究[J]. 郑恩,徐莎莎,龚瑶. 国际新闻界. 2011(12)
[5]微博崛起及传统媒体话语权重构[J]. 唐莉莉,杜骏飞. 青年记者. 2010(28)
[6]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 孙卫华,张庆永. 传媒观察. 2008(10)
[7]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e时代[J]. 刘益娟. 新学术. 2007(01)
[8]论技术异化之根源及其超越[J]. 张晓鹏.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05)
[9]论技术异化的必然性[J]. 邹成效,孙天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10)
[10]走出技术批判的误区[J]. 许良.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09)
硕士论文
[1]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媒介依赖研究[D]. 于旻生.中南大学 2012
[2]论人的异化与社会发展[D]. 刘昊东.延安大学 2011
[3]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媒介化”现象探析[D]. 商伟.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67302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新媒介技术异化的表现
1.2.2.对新媒介技术异化的批判
1.2.3 对新媒介技术异化的反思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结构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分析
2.1 异化概念
2.2 技术异化概念的提出
2.3 媒介与新媒介技术
2.4 新媒介技术异化
第3章 新媒介技术异化及其表现
3.1 人的主体性异化
3.2 人际交往异化
3.3 人的隐私性异化
3.4 消费异化
第4章 新媒介异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4.1 个体层面
4.1.1 人思维方式的依赖性
4.1.2 人生活习惯的模仿性
4.1.3 人生活作息的不规律性
4.1.4 人交往方式的被动性
4.2 社会层面
4.2.1 社会安全
4.2.2 社会道德价值
4.2.3 社会舆论导向
第5章 对新媒介技术异化的哲学反思
5.1 对技术的肯定和对异化的否定
5.2 对新媒介技术异化的反思
5.2.1 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进行反思
5.2.2 对人和主体性进行反思
5.2.3 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
5.3 如何消除异化
5.3.1 从新媒介本身控制对新媒介安全问题进行改善
5.3.2 从政府方面进行控制加强对媒介自由的管理
5.3.3 从人本身去控制加强主体意识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媒介环境下人的异化——基于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思想[J]. 肖叶君. 科教导刊(下旬). 2015(08)
[2]新新媒介背景下媒介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异化[J]. 袁源. 现代视听. 2014(03)
[3]超越单向度的人——论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批判理论[J]. 李桂花,张媛媛. 社会科学战线. 2012(07)
[4]新媒介技术的异化与深层生态学治理:基于“GIFT”社会的个案研究[J]. 郑恩,徐莎莎,龚瑶. 国际新闻界. 2011(12)
[5]微博崛起及传统媒体话语权重构[J]. 唐莉莉,杜骏飞. 青年记者. 2010(28)
[6]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 孙卫华,张庆永. 传媒观察. 2008(10)
[7]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e时代[J]. 刘益娟. 新学术. 2007(01)
[8]论技术异化之根源及其超越[J]. 张晓鹏.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05)
[9]论技术异化的必然性[J]. 邹成效,孙天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10)
[10]走出技术批判的误区[J]. 许良.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09)
硕士论文
[1]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媒介依赖研究[D]. 于旻生.中南大学 2012
[2]论人的异化与社会发展[D]. 刘昊东.延安大学 2011
[3]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媒介化”现象探析[D]. 商伟.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67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3667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