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理”到“替代”的技术与正在“过时”的人类?

发布时间:2023-02-17 08:33
  技术哲学应成为当代"第一哲学",更多关注技术向何处去、人文科学向何处去以及人类向何处去等问题。指向"身外自然"的技术无论怎样都只是"人体器官的延长",只是人的"代理者";但指向人的"身体自然"自身的技术则日益显示出对自然人体的"替代"作用。当代生物工程和人工智能分别代表着两条对自然人体进行"替代"的技术路线。"替代"是人类技术向后人类技术、"人类中心论人文主义"向"后人文主义"转变的核心主题,也应当成为当代"第一哲学"的第一主题。对这一主题的探讨,或对技术本质的再追问,离不开对"过时的人"、"普罗米修斯差异对比法则"、"后人类/后人文"(posthuman)、"算法本体论"、"数字人文的后人文含义"、"作者之死—经典之死—经典阅读之死"等系列概念的辨析和梳理。

【文章页数】:26 页

【文章目录】:
一、“替代”主题的浮现:安德斯的“过时的人”与哈桑的“后人类/后人文”
    (一)“过时的人”:“普罗米修斯的羞愧”
    (二)“过时的人”:“原子弹符号下的生存”
    (三)哈桑的posthuman观念:“后人类”与“后人文”的歧义或双关
二、posthuman的“后人类”含义:“替代”人体自然的两条技术路线
    (一)当代生物工程代表的“替代”技术路线
        第一,“人体自然”尊严的解构:
        第二,人体的同一性问题:
        第三,技术能力后果的善恶对价法则:
    (二)当代人工智能代表的“替代”技术路线
        第一,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观念的复活:
        第二,“去身(物)化”与万物有灵观念的复活:
        第三,“人/物齐一”观念的现代版:
三、posthuman的“后人文”含义:“替代”传统人文科学的两条路径
四、“替代性的技术”提出了哪些根本性问题
    (一)对《技术的追问》的几点再思
    (二)对技术背后欲望机制的再思
    (三)历史的终结:“后人类/后人文”启动“非时代性的时代”
    (四)人类能否避免技术的“为恶利用”



本文编号:3744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3744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f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