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俗翻译中生态美学的体现
一、翻译生态理性与生态美学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它产生于2O世纪80年代以后,生态学已取得长足发展并渗透到其他学科。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材、歌颂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共生共存(廖东红)。“所谓生态美,并非自然美.因为自然美只是自然界自身具有的审美价值,而生态美却是人与自然生态关系和谐的产物,它是以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生态美首先体现了主体的参与性和主体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刘翠玲2011)”生态美学不仅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层面,生态美学与翻译生态理性也是密不可分的。
胡庚申(2011)认为翻译生态理性体现着强烈的“美学”观念,表现为翻译过程中注重对“美的思考、美的喜悦、美的追求”。翻译环境与自然环境同处生态系统.对于美的诉求有其共通之处。“大自然以她特有的色彩、形状、位置和声音,以她特有的有序与和谐,可以唤起人们心中美的形象”,而这种对美的认知和感悟在跨文化、跨语言的翻译活动中具有认知层面和表达层面的双重意义。
从认知层面看。涉及到诸多关于认知美的问题,例如:什么是美?什么是语言美?如何认知语言的美?从表达层面看,翻译最终要诉诸于语言和文化的表达,因此在认识和感受美的基础上,如何将其美传译出来,如何充分表达语言形式所蕴含的意象、文化内涵,这是翻译审美表达层面的问题,同时也是翻译的难点和重点。人们从未停止过对这类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从“意美”、“形美”、“音美”到“真”、“善”、“美”;从“词美”、“句美”、“逻辑美”到“精确美”、“模糊美”、“朦胧美”;甚至“差异美”、“简洁美”乃至“哕嗦美”等都有论述。此类论述大都停留于感性认识.而生态翻译学以生态理性为指导,提出“多样统一”,强调“对称、均衡、对比、节奏、韵律的多种生态审美原则”。
二、广州民俗翻译中的生态审美
民俗文化“是民族或地区民众个性和独特精神的表征,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厚的部分”,它客观反映了人们对美的感知、对美的膜拜、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笔者以生态审美原则关照广州民俗文化及其表达,并从微观探讨生态美学关照、“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等审美原则在广州民俗文化翻译中的体现。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选取陈家祠为研究对象。它那种通过建筑和图案表达出的美,在翻译中要经过原语的描述,目标语的转换,最终传播到异国他乡。无疑语言是审美对象和美的存在形式,因此对语言的审美是贯穿翻译始终的活动。
刘宓庆(2011)认为语言美的最基本特征包括:高度和悦的视听感性.精致独到的结构形态,深刻巧妙的意义蕴涵,精心铸造的审美意象以及鲜明的文化着色。而语言美的信息分布在语言结构的五个层级中:语言文字层级,语音结构层级,词及语句层级,语段和篇章层级,超语言层级。下面笔者从三部分结合语言结构五个层级探讨陈家祠美的感知、美的和谐、传播及如何在翻译中体现这些特点.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
(一)意义蕴涵美和文化美“语言美的超时空魅力,源于深刻巧妙的意义蕴涵(刘宓庆2011)”,美的语言必然是具有意义内涵和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具有深刻的意义蕴涵,它把先辈们对自然崇拜、相信万物都有灵的朴素哲学观点发挥到极致。
陈家祠宛如一座广州民间文化博物馆.从其建筑风格到室内外装饰;从雕刻工艺到千姿百态的雕刻图案;从亮丽的装饰色彩到内涵深刻的图案寓意;它的每一处都流淌着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智慧。陈家祠各种色彩大胆的拼接,各色图腾妙趣的组合,体现出民间虔诚的膜拜,趋吉避凶的追求。装饰图案题材均以吉祥为主题,由民间艺人灵活随意安排组合题材,充分地表达出广州民间对美的追求、对美的表达和渴望。通过大量采用动物形象作为装饰图案,取其名称的谐音来表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例如“喜鹊”同“喜庆”、“金鱼”同“金玉满堂”、“狮子”代表“子嗣”、“蝙蝠”寓意“福气”、大小狮子还可以指代“太师、少师”。这样的意义蕴涵,丰富的文化特点在陈氏祠堂举目皆是。
文化的翻译和传播离不开出版和发行。为了推广并展现陈家祠的魅力。2010年由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推出了介绍陈氏书院的中、英文丛书《陈氏书院建筑装饰中的故事和传说》,该系列图书配以陈氏书院精美的图画和照片,文字叙述非常细致,生动地介绍和解释了各种装饰图案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 大量使用诗句描绘,“表达人们祈求平安富贵,渴望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洋溢着强烈的民间文化气息(李卓祺2010)”。例如:“和合二仙”,取其和平、融合之义;福禄寿;八仙过海等故事;对“仙壶集庆、百事如意”的描绘,就引用了李白和沈亚之的诗句。例l中.壶、梅、灵芝、牡丹、蝙蝠、方孔钱,这一系列事物在民俗文化中都被赋予了美的意义,代表吉祥如意,然而在译文中,这些意义荡然无存了。留下的只有苍白简单的解释,文化蕴涵从美学意义上讲略显不足。这应该引起译者的思考。
(本文所引例句,如无特殊说明,均出自《陈氏书院建筑装饰中的故事和传说》)例1原文:仙壶集庆、百事如意仙壶,也叫蓬壶。蓬壶,古代传说中仙人所居之所。李白《秋夕书怀》诗:“始探蓬壶事,旋觉天地经。”沈亚之《题海榴树》诗:“曾在蓬壶伴众仙。”用水仙、花瓶、壶炉表示仙壶:梅、灵芝、牡丹、蝙蝠、方孔钱等为吉祥喜庆之物.喻集庆。“仙壶集庆”寓意众人聚会共庆吉祥如仙家译文:Images with Meaning of CelebrationThe two patterns above consist of pot,vases,flowers,coins,bats,etc..These images are used to expressthe meaning of celebration.从例l,我们发现原文中关于诗句的部分,在译文中并无体现。原文中体现语言美的诗句,在译文中完全被省略了.原文语言的文化美、意蕴美在译文中可以说逊色了很多。译文只是罗列出划线处的各种形式.仅用“These images are used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celebration”,这句平淡的英文一言以蔽之。生态审美讲究翻译的多样性和整体关联性。但从如此简单的翻译中,我们既无法感受原文的语言魅力,也不能体会众多文化图案和符号的内涵,看到的只是它们简单的堆砌。也许翻译的目的不同,但笔者认为从语言美和生态美学的 审美角度来看,此句的译文值得商榷。
本文编号:5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5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