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论文 >

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特征及变动趋势——来自中国2000-2014年的经验证据

发布时间:2018-01-26 16:33

  本文关键词: 要素密集 制造业 产业集聚 产业转移 E-G指数 出处:《华东经济管理》2016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基于中国20个二位数制造业2000-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修正的E-G指数,分析了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总体特征及变动趋势,考察了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空间分布变化特点以及区域产业转移的新态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劳动、资本和技术要素密集型制造业属于低度集聚行业,其集聚的变动趋势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劳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变动趋势大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而技术密集型大致呈现"M型"曲线特征;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空间特征具有地域性差异,制造业集聚的地区分布不均由强化变为逐渐减弱,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在2004年左右出现了从东南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区域和西南区域转移的趋势,但中部区域的承接能力要强于西南区域。
[Abstract]: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20 double-digit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4,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different factor intensive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by using the modified E-G index.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glomeration of different factor intensiv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nd the new situation of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bor-intensive, capital-and technology-intensiv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belong to low-degree agglomeration industries in China. The change trend of agglomeration has obvious stage characteristic; The trend of agglomeration of labor and capital-intensiv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verted U" curve, while that of technology intensive industry is "M" curve. Different factors of intensive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have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from strengthening to gradually weakening. In 2004, different factor intensiv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showed the trend of transferring from the southeast coastal region to the central and southwest regions, but the central region had stronger capacity to undertake than the southwest region.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63043;71263045) 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重大培育项目(SKZD15006)
【分类号】:F4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当一部分制造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别是制造业产业集聚在不同时间段内呈现出的变化特征与发展趋势,吸引了更多学者的关注。更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产业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明英;王永章;;浅析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启明;百亿元托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J];电子商务世界;2002年09期

3 周喜安;大力培育和振兴我国制造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4 于平;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3年09期

5 俞国生;做好上海制造业的战略升级调研工作[J];上海工业;2003年04期

6 王战 ,王成焘 ,郭重庆 ,姚振强;专家学者谈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J];上海工业;2003年05期

7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J];机电工程;2003年02期

8 舒萍;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产业再造的路径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9 魏强,魏星,李全兴;北京制造业科技综合能力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许晓雄;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仲良 赵弘;北京制造业要占据产业链高端[N];北京日报;2004年

2 主持人:本报记者 沈耘;亡羊补牢犹未晚 振兴装备制造业正逢时[N];中国工业报;2005年

3 李寿生(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副司长);新世纪我国制造业之路将如何铺设[N];中国企业报;2001年

4 主持人:冷德熙;关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问题与对策[N];科技日报;2003年

5 丛笙 董筱宇;甘肃广州提出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刘恩良;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N];甘肃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初霞;整合资源合理规划装备制造业布局[N];哈尔滨日报;2006年

8 郭重庆(作者系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制造业能级提升的契机[N];机电商报;2006年

9 市委政研室课题组;着力培育特色装备制造业[N];酒泉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唐成选;我省绘就“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蓝图[N];辽宁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戚宇;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D];东北大学;2013年

3 张丽娜;中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撤离的就业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侃;基于金融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李慧燕;中国制造业工序分工地位提升路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6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7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8 涂颖清;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邵昱晔;对外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邓泽林;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和林;延边州和韩国部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带动作用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王武凤;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美、日、德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3 陈阳;基于双重特征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顾加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度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王雪青;基于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总部分布的竞争力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6 李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绩效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7 刘明朝;山东省制造业结构演进及效益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8 赵媛;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9 郭腾飞;浙江省制造业服务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10 丁科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66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1466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0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