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产业关联与中国工业能耗强度——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
本文选题:能耗强度 切入点:产业关联 出处:《中国管理科学》2016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选取并整理了我国工业行业1996—2013年的数据,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技术进步、产业关联对行业能耗强度的影响。在计算得到行业平均能耗强度的基础上,利用直接消耗系数进行相关度排名,发现高能耗行业之间存在紧密关联,低能耗行业与高能耗行业存在较强关联。基于Malmquist指数测度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将其分解为三个部分对能耗强度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显示,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能够降低行业能耗强度;相关行业的能耗强度变化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Abstract]:This paper selects and collates the data of China's industrial industry from 1996 to 2013,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y correlation on the industry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by using the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 and obtains the average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of the industry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By using the 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to rank the correlation degre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industry and the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industry.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the industry is measured based on the Malmquist index,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industry and the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industry is strong.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can reduce the energy intensity of the industry, and the changes of energy intensity of related industries show a positive correl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224;F4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志敏;;产业创新传导关联和技术传导系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4期
2 张文明;经济决策必须重视产业关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年06期
3 吕鹰飞;林秀梅;;吉林省金融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王晓琴;;云南省服务业产业关联分析——基于灰色关联度的衡量[J];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15期
5 罗军;;中国金融保险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6 赵炳新;陈效珍;陈国庆;;产业基础关联树的构建与分析——以山东、江苏两省为例[J];管理评论;2013年02期
7 刘向东;石杰慎;;我国商业的产业关联分析及国际比较[J];中国软科学;2009年04期
8 郭向阳;;广东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实证分析——与浙江的比较[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吴开亚,陈晓剑;基于二元关系的产业关联分析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3年03期
10 胡华杰;;中国产业关联效果的实证分析与理性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洁;;关于如何发展小城镇问题的几点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2 雷明;;评价技术进步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王艾敏;;外商投资对房地产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数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4 张建华;;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5 勒晓阳;周婷俐;;技术进步产值优化模型分析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6 付强;;地区行政垄断、技术进步与粗放型经济增长——基于我国1978——2006年技术进步的实证测算[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郭晶;;技术进步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动态效应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8 张智勇;;再论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于维洋;赵晓冬;;技术进步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10 董直庆;王林辉;;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吗[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巍后凯;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升级战略[N];河北日报;2009年
2 肖万春;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N];光明日报;2003年
3 立春 张强 钱玺勇 本报记者 白云峰 刘柏森;抢抓“黄金施工期”产业项目建设正酣[N];黑龙江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冯卫东;技术进步是就业的福星还是灾难[N];科技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李小彤;技术进步将起到关键作用[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6 市委讲师团 刘金祥;以产业创新促进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振兴[N];哈尔滨日报;2006年
7 记者 武平乐 胡越 见习记者 孙自豪;抢抓中原城市群建设重大历史机遇 加快新区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N];洛阳日报;2009年
8 张国光;技术进步:节能降耗的助推器[N];中国石油报;2007年
9 章林晓;房价上涨与技术进步[N];中国房地产报;2010年
10 朱凌志;提升安全保障力需突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N];医药经济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颖;我国若干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07年
2 张云;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何暑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郭建万;中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理论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檀勤良;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7 邢宏建;网络技术进步与网络标准竞争[D];山东大学;2008年
8 肖六亿;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喻美辞;南北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与南北国家的就业变动[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潘伟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俊英;基于产业关联的我国快递产业的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韵;我国汽车产业关联特性及带动效应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雪春;北京市产业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雪;对外开放与产业集聚类型[D];浙江大学;2012年
5 吴清亮;新时期江苏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6 王敏;中美汽车产业集聚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顾燕;产业—就业关联: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及对就业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8 曹慧;江苏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集聚问题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6年
9 杨慧芳;服务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序列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10 徐高;宿迁市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099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1609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