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背景下江西新型工业化与园区可持续发展
本文选题:工业园区 + 新型工业化 ; 参考:《企业经济》2016年06期
【摘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为园区发展指明了方向。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园区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与此同时,园区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新型工业化视角来探讨和解决欠发达地区园区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绿色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对江西省新型工业化和园区可持续发展两者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江西新型工业化对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达到93.6%。因此,本文从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推进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发展产城融合三个方面提出了新型工业化要求下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Abstract]:The proposal of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road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park is also facing the bottlenec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iscuss and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ed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Under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gree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of Jiangxi Provinc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act of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of Jiangxi on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reaches 93.6.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undertaking the transfer of high-tech industries, promot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conomy, and develop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city.
【作者单位】: 南昌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理论解析与实证研究——基于两类区域模式的拓展”(项目编号:13YJC790208)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城融合的机制及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M571984)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工业园区发展对江西新型工业化的促进关系研究——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角度分析”(项目编号:11YJ18) 江西省软科学课题“产业转移发生机制下的产业升级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41BBA10024) “江西省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赣科发政字[2014]1号) 江西省博士后科研项目“新型城镇化下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产城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5KY28)
【分类号】:F4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丽娜;国外工业化模式给湖南的启示[J];学习导报;2002年09期
2 王颖;新型工业化模式产生的经济学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6期
3 刘天福;我们为什么钟情工业化[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丹尼·罗德里克;;过早开始“去工业化”的危险[J];南风窗;2013年22期
5 安德烈·卡尔平斯基;周晴;;波兰工业化的教训[J];国际经济评论;1982年10期
6 潘逸阳;浅析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J];企业经济;2001年05期
7 本刊编辑部;工业化模式分类[J];经贸导刊;2001年08期
8 本刊编辑部;英美等国工业化模式[J];经贸导刊;2001年08期
9 雍加林,李松林;辨证看待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J];内蒙古统计;2002年06期
10 周玫;综合、创新、开放: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J];求实;200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建荣;张正华;;云南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模式研究[A];九省二区第三届泛珠三角先进制造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张志勇;;论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3 晏宗新;;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道路探析[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杨玉霞;;实施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战略,大力推进沈本一体化建设[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樊新生;李小建;;工业化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以河南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王旭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两种发展模式研究[A];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夏爱红;于萌苗;;陈云的工业化思想及其启示[A];闪烁真理光辉的思想宝藏——上海市党校系统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任振东;;重庆市新型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结合初探[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黄西川;吴剑峰;;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与企业技术体系绿色度实证分析[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10 冀海东;;对加快乌兰察布市工业化发展的一点思考[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民青;中国必须走向新工业化[N];科技日报;2003年
2 郭兆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N];人民日报;2012年
3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 魏礼群;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型工业化[N];经济日报;2005年
4 黄丽娜;国外三大工业化模式[N];中国信息报;2002年
5 易可君;新型工业化究竟“新”在哪里[N];中国信息报;2002年
6 宗之;新型工业化实现我国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张志鹏;宗教与工业化的发展[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记者 曹松林;新型工业化是富民强州的必由之路[N];红河日报;2013年
9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研究员 沈阳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 梁启东;把握新型工业化与综合配套改革的结合点[N];沈阳日报;2013年
10 黄信 梁献玲 黄婷;在融入世界经济中推进工业化[N];广西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兆义;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工业化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郭俊华;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的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瑜;在生态伦理视阈下反思雾霾天气[D];贵州大学;2015年
2 李志国;甘肃再度工业化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许心;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4 刘小青;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工业化思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5 玛依努尔·阿不力米提;新疆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思考与对策[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6 江雪;贵州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途径探索[D];贵州财经学院;2009年
7 李丽;论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伍昕;开放条件下欠发达国家工业化模式选择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花小;促进山东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白e,
本文编号:1895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1895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