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对策研究
本文选题:新常态 + 黑龙江省 ; 参考:《学习与探索》2016年07期
【摘要】:制造业是反映国民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因素,亦是提振经济不可或缺的源泉。长期以传统工业为主要发展动力的黑龙江省面临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为此,政府部门需简政放权,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以营造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国有企业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并通过技术创新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在人才储备上,需改善人才培养机制和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人才全身心投入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在经济带建设上,需依托"龙江丝绸之路经济带""哈大齐工业走廊"积极推动"哈长沈经济带"建设;在技术支持上,需结合黑龙江省现有的技术研发水平和经济环境,在加大本土研发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工业智能服务平台,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Abstract]: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reflect the level of national productivity and an indispensable source to boost the economy. Heilongjiang Province, with traditional industry as its main driving force for a long time, faces great downward pressure on econom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imminent. In order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hould separate government from enterprise and capital, and be deeply integrated with market economy, and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motive force of enterprises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erms of talent reserv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talent introduction policy, so as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talents, so that the talents can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nomic belt, We need to rely on the "Longjia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Hada-Qi Industrial Corridor"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Chang-Shen Economic Belt"; in terms of technical support, we need to combine the existing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eve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hile increasing local R & D. Introduce domestic and foreign advanced industrial intelligence service platform,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作者单位】: 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创新机理与对策研究”(15GLB04)
【分类号】:F4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均文 ,胡正梁;国外、省外发达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启示[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3年07期
2 刘宽;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出了问题?[J];数码世界;2003年06期
3 马新生;;上海制造业任重道远[J];上海国资;2003年02期
4 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武汉近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启示[J];长江论坛;2004年01期
5 李剑峰,周以齐,黄传真;发挥优势,迎接挑战,建设制造业强省[J];山东机械;2004年02期
6 王章豹,吴庆庆;抓住战略机遇期 做大做强我国的制造业[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08期
7 董彦;先进制造业的标准化战略[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任净;车贵堂;;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蒋锡培;;后中国制造业强盛的基因[J];企业家天地;2007年12期
10 邵柏春;;武汉汽车制造业利用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郭健明;;郑州在实施制造业中心战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A];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2005年
2 谭锦荣;;江门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产业布局[A];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转变——2012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吴三忙;;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演变态势的实证研究:1988-2007[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邵颖红;;制造业发展模式比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宋宏;;合肥制造业发展配套“中场经济”对策与措施[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周运源;;粤港制造业的合作与发展研究[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C];2011年
7 谭锦荣;陈海权;;江门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产业布局[A];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C];2013年
8 李春植;侯志刚;;开拓创新 建设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A];推进制造业强市与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研究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殷奎;发展现代制造业是北京优势所在[N];北京日报;2004年
2 张廷银;制造业六个缺陷需弥补[N];中国改革报;2004年
3 杨勋 赵雯纬 刘莲;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雏形初现[N];湘潭日报;2006年
4 吴继兰;制造业:世界竞争的“牛鼻子”[N];中国信息报;2008年
5 李健(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司长);大力推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进程[N];科技日报;2002年
6 林华;中国制造业:何时真正成为“世界工厂”[N];中国审计报;2011年
7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李长安;要防止我国制造业出现“未强先衰”[N];上海证券报;2012年
8 康鹏 谢明吉;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N];长江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杨颖 霍玉菡 徐淼;3D打印能否为制造业振兴带来好运?[N];中国贸易报;2013年
10 郑州市社科联课题组;郑州如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N];郑州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智华;南昌承接周边发达地区汽车制造业转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高婧;中国汽车制造业集聚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曹瑛杰;构建黄岩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4 郭杰;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制造业企业迁移特征、模式及动力机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张展开;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侯方安;山东省机械制造业企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宋道路;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陈红梅;论中国的世界工厂之路[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00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1900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