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工业园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本文选题:生态工业园 + 管理模式 ; 参考:《经济研究参考》2016年39期
【摘要】:作为循环经济的主要实践方式,生态工业园很好地协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园区在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下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态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推广。本文在论述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生态工业园管理模式作了具体分析,针对其缺陷并借鉴发达国家生态工业园管理经验,提出了我国生态工业园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路。
[Abstract]:As the main practice of circular economy, Eco-Industrial Park has well coordinat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 that the park can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under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is new form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has been popularized all over the world.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n the management mode of eco-industrial park, aiming at its defects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eco-industrial park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innovating the management mode of eco-industrial park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
【基金】: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JL090)“我国生态工业园模式创新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4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桂琴;辽宁生态工业园构建分析[J];理论界;2004年03期
2 朱蓓,王焰新,肖军;生态工业园的发展与规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孙岩,朱庆华;关于我国生态工业园社区协调机制建设的思考[J];管理学报;2005年03期
4 葛夫财,王超,徐博;生态工业园建设在日本的实践及其启示[J];生态经济;2005年09期
5 朱兴运;王艳艳;张荣荣;崔兆杰;叶正;;生态工业园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9期
6 王瑞;王丽萍;耿建新;;适宜国内现状的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7 牛淼;;生态工业园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13期
8 王瑞;王丽萍;耿建新;;适宜国内现状的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5期
9 张春艳;韩宝平;赵钰;石凤;;生态工业园的研究进展与发展状况[J];能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10 叶荣盛;;论生态工业园建设——基于与传统工业园差异上的论述[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解宇;孙振华;;山西省生态工业园模式构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侯瑜;;生态工业园的国内外实践及对我国的建议[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程翠云;阎伍玖;;生态工业园——工业园发展的必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朱蓓;肖军;;生态工业园发展综述[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张岩;李波;;生态工业园[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田晓刚;谢强;方自力;王蒙;;中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与展望[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商华;;生态工业园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评价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薛德升;张成智;曹小曙;;生态工业园:理论基础、发展阶段与竞争优势[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9 叶逊;王虹;;安徽崛起与生态工业园[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黄海峰;王庆忠;王虹;柴金艳;;生态工业园比较研究[A];中国商品学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暨学会成立10周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文杰邋朱雅萍;创省级生态工业园添“新丁”[N];常州日报;2008年
2 马伊宁;建首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N];西部时报;2012年
3 本报通讯员 刘扬 本报记者 郭文生;泰达:生态工业园建设展望[N];中国环境报;2003年
4 记者 李冀平;石河子启动生态工业园工程[N];新疆日报(汉);2003年
5 王刘芳;北京启动生态工业园试点[N];北京日报;2007年
6 张泉;我州要以“生态工业园”提升经济效益[N];大理日报(汉);2007年
7 章轲;固体废物难循环专家抨击不少生态工业园“徒有其名”[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8 记者 王刘芳;本市启动生态工业园试点[N];北京日报;2007年
9 通讯员 李炳智邋屈晓旭;旬阳生态工业园规划通过评审[N];安康日报;2008年
10 华中科技大学 王召东;农业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机理及模式[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边均兴;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园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秦丽杰;吉林省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徐海;生态工业园模式与规划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4 李小鹏;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网络稳定性及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吕毅;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苏青福;生态工业园风险识别与废弃物交换价格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王灵梅;火电厂生态工业园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8 郭素荣;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物质和能量集成[D];同济大学;2006年
9 田晓艳;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工业园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吴文东;面向生态工业园的工业共生体成长建模及其共生效率评价[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青;虚拟生态工业园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上官田野;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中的政府管理研究[D];湖北大学;2013年
3 吴爽;基于变异系数法—灰色关联度法的生态工业园综合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刘欢;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我国生态工业园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5 云菲;生态工业园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方法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6 董王飞;我国生态工业园创建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7 喻宏伟;网络组织治理视角的生态工业园稳定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8 武琳娜;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分析及实证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9 覃林;生态工业园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10 孙凤芹;生态工业园中企业链稳定性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93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199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