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异质性特征诊断及其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工业行业 + 产业政策 ; 参考:《商业研究》2016年01期
【摘要】: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数据诊断理论对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异质性特征进行诊断,在此基础上重新归类出无异质性差异的工业行业,并对其行业能源强度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所采用的中国37个工业行业中,有6个行业能源强度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差异,其余的31个行业可以由共同一致的动态面板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由此可见,如果不加区别地简单将中国所有工业行业组合在一起进行能源强度的理论机制分析将会产生错误的研究结论;消除异质性工业行业对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理论机制分析的干扰后,经济变量的动态惯性、行业经营情况、科技研发水平、行业结构以及行业规模对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具有显著影响。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panel data diagnosis theory is used to diagnose the heterogeneity of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s industrial industries. On the basis of this, we reclassify the industrial industries with no heterogeneity, and make an empirical test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industry energy inten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differences in energy intensity in 6 of the 37 industries in China. The other 31 industries can be theoretically analyzed and tested by a common dynamic panel model.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energy intensity will be analyzed indiscriminately and simply by combining all industries and industries in China together, which will lead to wrong conclusions. After eliminating the interference of heterogeneous industrial industries in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analysis of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 the dynamic inertia of economic variables, the situation of industry management,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dustry structure and industry scale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industry energy intensity.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071092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NCET-11-0680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PJC065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XJJ-2011-403
【分类号】:F4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群伟;周德群;张柳婷;;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探析[J];统计与决策;2008年08期
2 叶悦良;韩有定;;北京产业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基于31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2期
4 滕玉华;;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施凤丹;;统计指标在地区能源强度比较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1年10期
6 宋枫;王丽丽;;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趋势及省际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2年01期
7 符冠云;郁聪;熊华文;;典型国家工业化进程中能源强度的变化及启示[J];中国能源;2012年03期
8 仲伟周;任炳群;郭大为;王军;;我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统计特性及政策含义[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5期
9 张海云;;我国能源强度与能源价格市场化关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3年05期
10 林艳君;冯春萍;;浅析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中国能源;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2 黄芳;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2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3 王瑜鑫;中国省域能源强度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4 于明明;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差异及节能潜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崔艳红;中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6 罗奇;我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7 江世浩;青岛市工业能源强度变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4年
8 洪军;我国东部地区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高杨;FDI对我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晁世文;兼并重组对水泥行业能源强度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93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1993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