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分析
[Abstract]:"made in China" 2025 regard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s the core content and main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l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 China. Howeve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in the ligh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refore, the effective way to explore the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is to implement "made in China 2025" and to enhance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ou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key to realize the strategic goal of manufacturing powe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the aspects of innovation policy, scientific research investment, Internet and training talents.
【作者单位】: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F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雅君;卢婧;;新常态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环境条件与推进机制[J];浙江学刊;2015年06期
2 黄群慧;贺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兼评《中国制造2025》[J];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06期
3 黄阳华;;德国“工业4.0”计划及其对我国产业创新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殷轶良;;差距不容回避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待完善[N];中国工业报;201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堂云;白志远;;GPA规制下中国产业安全测度、比较与提升[J];地方财政研究;2017年06期
2 翟文华;周志太;;核心科技创新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3 张明妍;;德国创新创业现状及其生态体系构建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与经济;2017年03期
4 陈容;陈映波;;基于CPS的智能控制生产线框架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7年11期
5 张良悦;刘东;;中国转型发展中农民退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7年03期
6 汪彬;;工业4.0时代的发展态势及企业的应对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05期
7 侯欣昊;;税收政策、盈利水平与制造业企业实际税负差异[J];国际商务财会;2017年05期
8 聂名华;徐英杰;刘桃霞;;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05期
9 孙冰;;潍坊市“互联网+制造业”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7年12期
10 高歌;;德国“工业4.0”对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启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俊;吕铁;;从产业结构到现代产业体系:继承、批判与拓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2 金碚;;工业的使命和价值——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09期
3 贾根良;;第三次工业革命:来自世界经济史的长期透视[J];学习与探索;2014年09期
4 江飞涛;武鹏;李晓萍;;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05期
5 巫云仙;;“德国制造”模式:特点、成因和发展趋势[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03期
6 贾根良;;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思维——来自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史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7 黄群慧;;中国的工业大国国情与工业强国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3期
8 韩文秀;;从“变”与“不变”看主题和主线——学习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的几点体会[J];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03期
9 刘重;;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10 李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J];信息空间;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制造:80项世界第一[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2年12期
2 汪洋;专家学者纵论“技能人才与中国制造”[J];税务;2002年10期
3 常起延;中国制造 挑战 机遇与发展目标[J];税务;2002年10期
4 王德禄,姜涛;以新材料带动“中国制造”的发展[J];新材料产业;2002年08期
5 ;中国制造与金融支持[J];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10期
6 陈宗周;中国制造与中国研发[J];知识经济;2002年09期
7 陈文丰;黄波;;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中国制造竞争力[J];未来与发展;2002年06期
8 李伟;武文生;;依靠科技创新发展中国制造的战略选择[J];未来与发展;2002年06期
9 尹鸿祝;李术峰;;“中国制造”谁来升级[J];科技信息;2002年12期
10 王德禄,姜涛;科技创新与中国制造[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蕾;;“中国制造”的“三技一教”软肋[A];纪念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30年大会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何震;;中国制造行业的企业如何能更好地“走出去”[A];2012年陕西企业“走出去”征文活动文集[C];2012年
3 高洁;朱迦迪;徐凯;;从破解反公地体制寻求“中国制造”竞争优势新源泉——兼论“中国制造”为何国内比国外贵[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4 张静中;;中国制造在美国遭遇的危机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孔庆勤;颜琳;;“携手中国制造”广告效果评估[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6 杨万豪;;中国制造需要重拾“匠人精神”[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3[C];2014年
7 王瑞娟;刘春芝;;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的SWTO分析及战略组合选择[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戴定一;;从“中国制造”看中国物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A];第七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代表手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 梁昭贤;中国制造的民族性和世界性[N];中国民航报;2005年
2 黄海峰 牛源;“中国制造”中的经济安全和社会责任[N];中国企业报;2005年
3 ;“中国制造”80余种产品类产量世界第一[N];经济日报;2002年
4 万建民;“中国制造”呼唤“中国信用”[N];经济日报;2003年
5 记者 沈衍琪;“非中国制造”商标引发法律争议[N];北京日报;2006年
6 赵艳红;让“非中国制造”没有市场[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7 葛云;好家伙 中国制造[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8 袁启华 相晓东;“非中国制造”:负效应的警示[N];中国企业报;2006年
9 樊艳兵;“中国制造”让美国人欲罢不能的喜与忧[N];中国文化报;2006年
10 胡立彪;捍卫并优化“中国制造”[N];中国质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小洲;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2 李彩霞;美国媒体对“中国制造”的建构与风险应对[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捷;公共关系提升“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的策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陈美玉(CHAN MAY YOKE);马来西亚90后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与购买意向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3 林云姣;《纽约时报》中“中国制造”国际形象媒体话语演变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4 回志明;西方媒体视野里的“中国梦”和“中国制造”[D];浙江财经大学;2016年
5 郭佳;《中国制造2025》节译翻译实践报告[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6 吴枫;“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湖北省职业学校应对策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7 林荷莉(JONGKOL SUTTAYAROM);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与评价[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8 连昱;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整体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9 徐晓艳;基于交叉效率模型的“中国制造2025”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10 肖s,
本文编号:2164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2164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