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河东盐业产业扩散效应试析
【图文】:
划定的销区奠定了河东盐行销区域的基础,在此后各朝代虽有变迁,但基本是在唐代界定的销区基础上的变迁。宋代较之唐代略有扩大,且销区划分为官运官销区和商运商销区[20]。清代,河东盐行销晋、陕、豫三省总计119州县[21],三省的行盐地区分别称为晋岸、陕岸、豫岸,行销区域较之前代有些缩校从唐至清,商业资本依次逐渐进入河东盐的运输、销售、生产环节,但基本是由商运商销的,只在宋代出现部分地区的官运官销。到清代实行了“畦归商种”等一系列有利于池盐发展的政策,商业资本充盈池盐生产全部环节(见图1),政府资本退出,转而向监督、稽查职能集中。此后,河东盐的产制运销悉数开放给商人,产权得到了完全的放松。康熙27年(1688年),经营盐池生产和运销的商人产生了分化。土产商人只管生产盐,不管运销,称为坐商,运销的商人只管运销,不管产盐,,称为运商。自此以后,坐商的课锭转由运商交纳。运商纳课领引之后,再到坐商处买盐,畦税实际上变成了盐税。这一变化意味着畦地的所有权由国家所有向坐商转化,池盐生产资料逐渐为坐商所有。不久清政府承认,“商人有畦锭,犹农家之有田土”[14]。即承认畦地的所有权属于坐商。图1河东盐业产、运、销商业化辐射(三)古代河东盐区运销制度扩散效应的绩效分析河东盐的运销,首先促进了运盐道路的开辟,这是河东地区经济增长的外部扩散效应。盐业的发展促使为其服务的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形成,相关产业根据其经济环境的改变发挥其持续的自身的生长力。河东盐运销有规定的行盐路线,主要有三条线路:一是从运城北上运往山西省内各州县;二是从运城往西水陆兼程运往陕西省;三是从运城东南行,从茅津渡过黄河运销河南剩从唐至清,盐路的开辟源于盐业的需要和盐商利润的驱动
划定的销区奠定了河东盐行销区域的基础,在此后各朝代虽有变迁,但基本是在唐代界定的销区基础上的变迁。宋代较之唐代略有扩大,且销区划分为官运官销区和商运商销区[20]。清代,河东盐行销晋、陕、豫三省总计119州县[21],三省的行盐地区分别称为晋岸、陕岸、豫岸,行销区域较之前代有些缩校从唐至清,商业资本依次逐渐进入河东盐的运输、销售、生产环节,但基本是由商运商销的,只在宋代出现部分地区的官运官销。到清代实行了“畦归商种”等一系列有利于池盐发展的政策,商业资本充盈池盐生产全部环节(见图1),政府资本退出,转而向监督、稽查职能集中。此后,河东盐的产制运销悉数开放给商人,产权得到了完全的放松。康熙27年(1688年),经营盐池生产和运销的商人产生了分化。土产商人只管生产盐,不管运销,称为坐商,运销的商人只管运销,不管产盐,称为运商。自此以后,坐商的课锭转由运商交纳。运商纳课领引之后,再到坐商处买盐,畦税实际上变成了盐税。这一变化意味着畦地的所有权由国家所有向坐商转化,池盐生产资料逐渐为坐商所有。不久清政府承认,“商人有畦锭,犹农家之有田土”[14]。即承认畦地的所有权属于坐商。图1河东盐业产、运、销商业化辐射(三)古代河东盐区运销制度扩散效应的绩效分析河东盐的运销,首先促进了运盐道路的开辟,这是河东地区经济增长的外部扩散效应。盐业的发展促使为其服务的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形成,相关产业根据其经济环境的改变发挥其持续的自身的生长力。河东盐运销有规定的行盐路线,主要有三条线路:一是从运城北上运往山西省内各州县;二是从运城往西水陆兼程运往陕西省;三是从运城东南行,从茅津渡过黄河运销河南剩从唐至清,盐路的开辟源于盐业的需要和盐商利润的驱动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盐与区域社会的变迁”(12CJL01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4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文锦;唐德善;;江苏沿海开发的增长极选择[J];经济问题;2010年04期
2 刘合心;;晋商源头探析[J];经济问题;2008年02期
3 万小艳,吴淑凤;增长极理论的拓展与社会发展模式的重建[J];经济问题;2005年01期
4 蔡克勤,杨长辛;山西运城盐湖开发史及其古代制盐技术成就[J];化工地质;1993年04期
5 吉成名;;唐代前期的盐业政策[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6 姜道章,张世福 ,张莉红;论清代中国的盐业贸易[J];盐业史研究;1989年02期
7 柴继光;潞盐生产方式的演进——运城盐池研究之七[J];运城师专学报;1985年03期
8 柴继光;;运城盐池的演变和发展[J];晋阳学刊;198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卫再学;;古代河东盐业产业扩散效应试析[J];经济问题;2016年06期
2 黄壮钊;;明清山西解盐生产技术的演变[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年03期
3 崔建华;;先秦两汉河东盐业资源的开发[J];盐业史研究;2015年04期
4 张朋;张翠萍;;顺治年间河东盐制度变迁与绩效分析[J];盐业史研究;2014年04期
5 乔南;;传统社会中的支柱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以清代运城地区为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6 赵越云;郭风平;;唐虞早夏时期晋西南饮食文化及其变迁[J];运城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7 赵媛;;基于RMP理论的盐池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年05期
8 张鸿雁;房冠辛;;中国沿海区域性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江苏省沿海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创新研究[J];中国名城;2013年01期
9 张淑样;;运城盐湖卤水的变迁史[J];盐业与化工;2012年12期
10 顾振中;;江苏沿海开发可持续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仲智,王富喜,林炳耀;增长极理论的困境: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05期
2 颜鹏飞,黄树人;经济增长极和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周运清,吴淑凤;双重增长极与长江流域有序发展研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4 费孝通;“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J];读书;2001年04期
5 韩莉;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6 李新建;我国工业化阶段发展分析及其跳跃式发展论[J];经济师;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相霆,张玲;论股市对资本再配置扩散效应发挥的阻碍因素及对策[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2期
2 齐晶晶;王树春;杨志强;;京津冀地区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05期
3 苏喜军;;中部六省高科技产业扩散效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14期
4 杨靖;强化扩散效应,抑制回浪效应──对发展城乡融合型经济的思考[J];江苏统计;1995年11期
5 张艳;胡苏娜;王莹;;区域经济“回浪效应”向“扩散效应”过渡的条件与对策[J];江淮论坛;2005年06期
6 林波;;扩散效应与服务业区域开放——以浙江为例[J];特区经济;2008年11期
7 赵凯;;安徽省汽车产业技术扩散效应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8 金瓯;罗瑶;王雪峰;;贵阳城市发展中的扩散效应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11期
9 白永平;王培安;;浙江省流量经济集聚扩散效应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黄跃辉;我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扩散效应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农村经济;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董冉;;基于集聚扩散效应理论的关天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探析[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平;许家云;;国际智力回流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地区差异及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龙跃;7月融资狙击“转型扩散效应”[N];中国证券报;2013年
2 尚慧辉;扩大增长极的扩散效应[N];山西日报;2003年
3 李长安;城市发展应强化"扩散效应"[N];上海证券报;2006年
4 ;产业扩散效应的帷幕正在拉开[N];上海证券报;2009年
5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 张少宁;发挥扩散效应[N];广西日报;2008年
6 招商证券研发中心 陈文招 赵建兴;关注先导性行业复苏及其扩散效应[N];中国证券报;2009年
7 市节能协会;“油改气”的扩散效应[N];太行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钟华林;侯晓春代表:“四层推进”促合作[N];经济日报;2014年
9 柳楚;中印交流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2011年
10 胡宗利;向全民发放消费券正当其时[N];中国商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庞博;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2 胡苏娜;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回浪效应”与“扩散效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 顾洁华;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扩散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王娜;基于FDI的我国技术扩散效应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益铭;呼包鄂经济圈回波—扩散效应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4年
6 张森;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空间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256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2525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