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论文 >

我国造纸产业出口贸易隐含碳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13 10:33
【摘要】:基于非竞争性假设,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法,研究了我国造纸产业1995—2009年出口贸易隐含碳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5—2009年我国造纸产业出口贸易隐含碳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规律,且约占我国造纸产业碳排放总额的20%;造纸产业对化学制品业及电力、天然气和水供应业等高碳排行业的关联度逐渐增加,生产过程中对间接隐含的其他行业所产生的CO_2比例较高;生产技术改进及能源消耗强度的降解对抵消隐含碳增长的作用显著。
【图文】:

CO2排放,系数,出口贸易


041.410.160.050.050.080.070.040.0320050.110.060.030.051.450.180.060.050.100.040.040.0320060.120.060.040.061.460.200.060.070.090.040.040.0320070.120.070.040.061.480.210.070.070.100.060.040.0420080.120.070.050.061.480.220.070.080.100.060.040.0420090.130.070.060.061.480.220.070.080.100.070.040.05总体上看,化学制品业、农林牧渔水利业以及电力、天然气和水供应业等高碳排行业对造纸产业有着突出的贡献,并且对化学制品业及电力、天然气和水供应等行业的关联度逐渐增加。2.2完全CO2排放系数图11995—2009年我国造纸产业CO2排放系数图1为1995—2009年我国造纸产业CO2排放系数。1995—2009年我国造纸产业的完全CO2排放系数和直接CO2排放系数总体均在下降,但下降幅度有趋缓的迹象;同时可以明显发现造纸产业的完全CO2排放系数始终高于直接CO2排放系数,从1995年的3.75倍持续上升到2007年的6.72倍,2008年该比值微降并到2009年得以维持,这说明造纸产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对自身行业所排放的CO2较低,而间接隐含的其他行业所生产CO2的比例较高。2.3出口贸易隐含碳图21995—2009年我国造纸产业出口贸易隐含碳从出口贸易隐含碳总量来看(如图2所示),我国在1995—1999年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大幅度下降,由1995年的最大值837.90万t下降到了1999年的最小值507.78万t,经历2000年和2001年的调整适应后,在2002—2004年出口贸易隐含碳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长率为13.00%,,2005—2006年缓慢增长,2007年我国造纸产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又开始下降,其中2009年较2008年下降了11.00%。1995—2007年出口贸易隐含碳占我国造纸《中国造纸》2016年第35卷第1期·49·

出口贸易,CO2排放


排放系数图11995—2009年我国造纸产业CO2排放系数图1为1995—2009年我国造纸产业CO2排放系数。1995—2009年我国造纸产业的完全CO2排放系数和直接CO2排放系数总体均在下降,但下降幅度有趋缓的迹象;同时可以明显发现造纸产业的完全CO2排放系数始终高于直接CO2排放系数,从1995年的3.75倍持续上升到2007年的6.72倍,2008年该比值微降并到2009年得以维持,这说明造纸产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对自身行业所排放的CO2较低,而间接隐含的其他行业所生产CO2的比例较高。2.3出口贸易隐含碳图21995—2009年我国造纸产业出口贸易隐含碳从出口贸易隐含碳总量来看(如图2所示),我国在1995—1999年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大幅度下降,由1995年的最大值837.90万t下降到了1999年的最小值507.78万t,经历2000年和2001年的调整适应后,在2002—2004年出口贸易隐含碳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长率为13.00%,2005—2006年缓慢增长,2007年我国造纸产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又开始下降,其中2009年较2008年下降了11.00%。1995—2007年出口贸易隐含碳占我国造纸《中国造纸》2016年第35卷第1期·49·
【作者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项目(2013GXS4D121)
【分类号】:F426.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山东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造纸产业[J];西南造纸;2000年03期

2 何国辉;余建辉;;福建省造纸产业竞争力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8期

3 何国辉;余建辉;;区域造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探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7年03期

4 ;荣获2009~2010年度全国造纸产业“十佳”和“优秀”企业报刊单位[J];纸和造纸;2011年06期

5 李玉峰;;造纸看欧洲——欧洲造纸产业概况图[J];中华纸业;2012年13期

6 陈小平;谁会成为中国造纸产业的“J·P·摩根”?[J];中华纸业;2004年12期

7 ;2007~2010年福建省造纸产业发展行动计划[J];中华纸业;2008年11期

8 ;兖州:全国造纸产业报刊协会第十八届年会[J];中华纸业;2009年09期

9 李平;;造纸产业绿色发展的环境建设[J];中华纸业;2009年19期

10 刘靖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共同推进造纸产业可持续发展[J];中华纸业;2009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孙正启;袁秋新;董启明;郎秀勇;王沛丰;;百川模式——煤炭企业集团多元化发展造纸产业的探讨与实践[A];山东造纸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余贻骥;;造纸产业的低碳发展之路[A];低碳造纸理念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李凤翥;吴玉辉;周正培;;苇纸一体化 发展循环经济型造纸产业[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4 吴玉辉;李凤翥;;走循环经济道路,发展绿色造纸产业[A];全国造纸行业节约用水与污水治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韶文;造纸产业向“两型一绿”转型[N];国际商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周兆木;设立造纸产业升级基金[N];中国环境报;2013年

3 南讯;南宁污染减排推动造纸产业升级[N];中国包装报;2009年

4 记者 姜丽;联手帮扶造纸产业发展升级顺利展开[N];岳阳晚报;2010年

5 记者 姜丽;为造纸产业发展注入活力[N];岳阳晚报;2010年

6 记者 姜丽;合力帮扶造纸产业[N];岳阳晚报;2010年

7 朱德明 高杰;江苏调优造纸产业已显威力[N];中国环境报;2006年

8 立场;造纸产业政策推动行业进入上升周期[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省造纸协会会长 刘国造;对我省造纸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几点建议[N];河北经济日报;2010年

10 童来明;造纸产业呈现并购重组心趋势[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雪梅;环境保护对我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徐声星;中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何国辉;中国省级区域造纸产业竞争力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汤洪德;新世纪中国造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2 李姝;基于钻石模型的山东省造纸产业竞争力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王昭;中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4 胡文敏;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造纸产业长期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索会敏;中国造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6 陈蕾;加入WTO后中国造纸产业发展和竞争力变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7 梅怡;中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吴垠;我国造纸产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486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25486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8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