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论文 >

区域创新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5 19:37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逐渐成为这个时代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越来越依赖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创新能力高低则与区域创新环境的发展密切相关。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能够吸引和留住各种流动性资源,不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逐渐成为影响产业区位选择不可忽视的方面。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发展成为了提升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从区域创新环境的视角出发,研究其对于二者协同集聚的影响机制以及影响效果,对于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探索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的新途径,实现区域的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区域创新环境的基础条件、要素投入和政策制度三个方面构建创新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区域创新环境所形成的共享效应、集聚效应、扩散效应以及激励效应四个机制来分析区域创新环境对二者协同集聚的影响过程。利用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在2006—2016年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区域创新环境发展水平以及二者协同集聚度分别进行了评价和测度,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从全国整体和东中西不同地区分别检验了区域创新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大产业部门间协同集聚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从全国看来,区域创新环境与二者之间的协同集聚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具体到东、中、西部来说,区域创新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各异。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通过提升区域创新环境的基础条件、加强区域创新环境要素的投入以及改善区域创新政策制度环境这三个方面来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从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同集聚发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学位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424;F719
【部分图文】:

区域创新环境,制造业,作用机制


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区域创新环境一方面能够为二者之间的协同集聚发展多外部的动力因素,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创新升级需要的基础件、地区对于二者协同集聚发展所提供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以及政策方面的。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可以将这些外部动力因素整合起来,形成生产性服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推动力;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两大产业部门进行创新活而激励这两个产业间的协同集聚发展。另一方面,区域创新环境还是这两内部各种创新主体生存发展的基础。区域所提供的良好创新环境能够从内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部门的创新活动,而区域创新环境所带识外溢会影响企业内部的创新成本。所以,区域创新环境这些对于企业内活动所形成的创新激励效应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同集聚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图 3.1 所示,区域创新环境可以通过共享效应、集聚效应、扩散效应以及应四个方面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的企业提供了创新升级发在和内在动力,从而直接或间接的使得两大产业部门更加倾向于在良好的境区域内实现协同集聚发展。

区域创新环境,发展水平,可视化,创新环境


图 4.1 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创新环境平均指数对比图为了更直观地分析我国不同省域创新环境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性,本文以我国 2006 年、2011 年和 2016 年区域创新环境评价值为分析数据,运用 Arcgis 软件对样本数据采用自然间断点的分级方法,将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综合评价值划分A、B、C、D 四个等级并得到的可视化地图(见图 4.2)。其中 A、B、C、D 等级分别对应区域创新环境最好、良好、一般以及最差的地区。

对比图,区域创新环境,平均指数,东中西部


图 4.1 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创新环境平均指数对比图为了更直观地分析我国不同省域创新环境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性,本文以06 年、2011 年和 2016 年区域创新环境评价值为分析数据,运用 Arcgi样本数据采用自然间断点的分级方法,将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综合评价值划、C、D 四个等级并得到的可视化地图(见图 4.2)。其中 A、B、C、D别对应区域创新环境最好、良好、一般以及最差的地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瑾;;区域创新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市场论坛;2019年06期

2 杨秋各;;基于协同理论的区域创新环境优化研究[J];才智;2018年11期

3 曹薇;刘春虎;;区域创新环境空间网络构成及优化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年10期

4 封笑笑;杨哲;;区域创新环境影响创新能力的理论与实证探究[J];税务与经济;2017年02期

5 史嵘;吴伟莹;;长三角城市群研发产业发展与区域创新环境研究[J];当代经济;2017年06期

6 郑国雄;;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区域创新环境评价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7年09期

7 关祥勇;王正斌;;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21期

8 李静;;辽宁省区域创新环境浅析[J];辽宁经济;2010年12期

9 薛风平;;中国省级区域创新环境实证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赵付民,邹珊刚;区域创新环境及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海壮;;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大大连”[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卞丽蓉;;基于专利视角下海外高层次人才对区域创新环境的影响[A];浙江省地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国际化研究”高峰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8年

3 王郁蓉;师萍;;区域创新环境研究述评[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王鹏;赵捷;;区域创新环境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A];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兼论经济特区30周年——广东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德宁;沈玉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罗建英;;体育赛事区域创新环境要素的构建[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宏柯;虹口:加快形成区域创新环境[N];上海科技报;2007年

2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鑫;进一步深化粤港澳紧密合作[N];深圳特区报;2019年

3 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 梅萌 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张红敏;如何建设区域创新创业环境?[N];科技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冯瑶;我国湾区经济正式起航[N];金融时报;2019年

5 记者 余荣华;清华控股 在京津冀战略中大有作为[N];人民日报;2014年

6 河北联合大学 唐山市交通运输局 甄翠敏 何新生 刘达;为工业聚集区发展创造好环境[N];经济日报;2013年

7 清 源;创新的主体是企业[N];楚雄日报(汉);2005年

8 记者 万红 孟兴;开发区厚植科技企业成长“沃土”[N];天津日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童曙泉;北京良好环境激发创新活力[N];北京日报;2006年

10 普柯;大科技广服务[N];上海科技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波;区域与产业创新环境对企业研发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吕国庆;中国装备工业创新网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雨晨;区域创新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9年

2 刘春虎;双层嵌套模式下区域创新环境空间效应测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3 唐行红;吉林省与广东省区域创新环境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4 陈超;区域创新环境对高新区发展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5 杨凤;政府与市场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环境的影响研究[D];安徽大学;2018年

6 卢成;西部创新环境的区域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7 郑茜;广东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8 蒋平;广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汪明进;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10 高潇博;中国区域创新环境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19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2819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5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