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论文 >

中国近代丝绸商品出口竞争力与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10 07:14
   1840后,中国近代各个通商口岸逐渐开放,中国本土产品很快就的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但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生产方式也对中国近代的传统生产方式造成了一些冲击。随着海外市场自身的发展,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的对近代中国的生产方式的冲击越来越明显,丝绸商品是主要出口商品之一的,中国近代的生产方式也在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的冲击中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导致中国近代丝绸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在此期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将对中国近代的丝绸商品的出口竞争力进行研究。依据前人的研究将丝绸商品分为:生丝类制品、绸缎类制品、养蚕产物。通过对丝绸商品出口状况的分析,发现生丝类制品与绸缎类制品是中国近代丝绸商品出口中最主要的商品。为了能够更全面的分析中国近代丝绸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对其出口特点的分析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分析中发现在1881~1911年期间,丝绸商品总额呈现增长趋势,出口市场主要是香港、法国、美国、意大利和印度;1912~1931年期间,在1929年前,出口总额处于不断增长阶段;1929年后,丝绸商品的出口受到严重影响,美国、日本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香港、法国在出口市场中所占比重下降较大。存在着丝绸商品出口结构单一、出口市场集中率较高、出口市场结构不稳定的问题。通过对中国近代丝绸商品的出口状况的简单梳理,基于竞争力指数,对中国近代丝绸商品的出口竞争力的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整体来看,近代中国的丝绸商品在出口中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各类商品的所处的产业链环节并不相同,因此各类商品的竞争力也不同。(2)近代中国的生丝类制品竞争力较强,绸缎类制品竞争力较弱,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看,近代中国在世界市场中处于原料国的地位。为了能够对中国近代丝绸商品的出口竞争力有深入的了解,本文在最后对影响其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中国近代丝绸商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复杂,生产技术与蚕桑教育的发展是关键。本文在对生产技术(缫丝技术、织造技术)与蚕桑教育的分析中发现,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生产技术与蚕桑教育在蚕桑主产区分布较多,并呈现出由沿海、沿江向内陆逐渐发展的特征。
【学位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752.62;F426.8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丝绸,商品出口,中国近代


中国近代丝绸商品出口竞争力与影响因素分析(4)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将钻石模型运用到中国近代丝绸出口竞争力影响素的研究中,使本文对影响近代中国丝绸商品竞争力的相关因素的分析更有说服力(5)GIS 空间分析法。传统的对中国近代丝绸商品的相关研究中对地域之间的分析多为数据描述或表格统计,与空间描述的结合相对较弱。本文将运用 ArcGIS 将地域间的变化差异以图片的方式呈现,可以更加清晰直观的表达近代中国各地区绸商品发展在各地区之间的差别,有利于从对中国近代丝绸商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因行的深度发掘和探索。1.3.3 技术路线

示意图,钻石模型,波特,示意图


反映到产品上为各种产品之间价值比例的构成。产业结接决定着出口贸易产品的种类、各种产品之间的比例,力的强弱。由此可见,丝绸商品的产业结构是影响中国的一项重要因素。和支持行业产业,指的就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对产业正常运做的着关键的支撑性作用,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产业的相关和支持行业主要有绸业公会、茧行等。和机会个国家宏观市场的掌舵者,它可以通过对产业或者企业业提供产业的发展其所需要的环境。对近代中国丝绸商,引进西方机器和科学技术,开办机器缫丝厂,并创办绸产业的近代化做了很大的贡献。

丝绸,海关史,商品种类,数据来源


.2 中国近代丝绸商品的进口商品类目概述仅从丝绸商品的出口贸易视角进行分析,并不能高屋建瓴的分析中国争力,因为描述一种商品的具体状况,不仅要考虑其出口,也要将进这样才能全面精确的分析中国近代丝绸商品的贸易状况。-2 在对丝绸商品进口类目的统计中,在 1881~1915 间以绸缎、丝绵混主,与出口相差不大,但自 1916 年开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人粗丝、丝棉混纺制品、丝毛混纺制品、人造丝织品)开始被单独列出丝织品开始在进口份额中的所占的比重较大不容忽视。表 3-2 1881~1931 年中国丝绸商品进口具体分类丝绸商品类目 生丝;野丝;丝货;丝线;丝带;绸缎;茧绸;旧丝绵;蚕茧 机缫丝;丝织品(细丝、粗丝、丝棉混纺制品、丝毛混纺制品、人造丝织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国旧海关史料[M].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林真幸;刘星滟;沈s

本文编号:2834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2834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0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