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消费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煤炭消费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煤炭消费 泰尔指数 DEA方法 消费效率 区域差异
【摘要】: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煤炭的需求日益增长,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我国煤炭资源的消费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有利于认识和提升我国的煤炭消费水平,并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从我国煤炭资源的消费现状出发,分别研究了煤炭消费量和消费效率的区域差异,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对煤炭消费量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时,利用泰尔指数测算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四个区域煤炭消费的差异性和贡献率情况。在对煤炭消费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时,首先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测算了我国30个省区和四个区域的煤炭消费效率,接着通过测算不包含环境因素和包含环境因素两种情况下我国煤炭消费的综合技术效率,将我国30个省区的煤炭消费效率分为四种模式类型,最后在前文测算出的效率值的基础上,利用Tobit模型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区域煤炭消费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分别以人口和经济增长为权重时,我国的煤炭消费泰尔指数在1998-2010年之间都呈现出小幅度波动趋势,在2010年以后则开始逐渐上升;从区域内和区域间角度来看,区域内差异是造成我国煤炭消费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当以人口为权重时,区域内差异主要源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以经济增长为权重时,区域内差异主要来自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在两种权重情况下,中部地区均是造成区域内差异的主要原因。(2)煤炭消费效率的静态分析结果显示:纯技术效率是影响综合技术效率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影响东部地区煤炭消费效率的主要因素是规模因素,影响中西部地区煤炭消费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因素,而影响东北地区煤炭消费效率的主要是规模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共同作用。煤炭消费效率的动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全要素煤炭消费效率总体处于下降趋势,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使煤炭消费效率呈现负增长。(3)从煤炭消费效率模式的分类中可以发现,我国30个省区中有25个省区处于高环境高经济效率模式和低环境低经济效率模式,分别占26.7%和56.7%,两极分化较明显,而山东、黑龙江和重庆3个省区处于低环境高经济效率模式,青海和内蒙古两省区则处于高环境低经济效率模式。(4)对煤炭消费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除了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与煤炭消费效率负相关之外,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技术进步均与煤炭消费效率呈正相关,对我国各区域煤炭消费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增加时会对煤炭消费效率的提升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煤炭消费 泰尔指数 DEA方法 消费效率 区域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21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7
- Abstract7-17
- 变量注释表17-18
- 1 绪论18-2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8-21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21-23
- 1.3 本文的创新点23-25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25-44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25-32
- 2.2 能源概念的界定32
- 2.3 能源效率的理论分析及评价方法32-37
- 2.4 煤炭消费效率的界定37-38
- 2.5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38-39
- 2.6 煤炭资源的分类39-40
- 2.7 区域差异的评价方法和研究区域的划分40-42
- 2.8 本章小结42-44
- 3 我国煤炭资源消费的现状研究44-51
- 3.1 我国煤炭资源概况44-45
- 3.2 我国煤炭利用效率现状45-47
- 3.3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47-48
- 3.4 煤炭消费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48-49
- 3.5 本章小结49-51
- 4 煤炭消费量的区域差异研究51-63
- 4.1 我国区域煤炭消费现状51-53
- 4.2 基于泰尔指数的煤炭消费区域差异53-61
- 4.3 本章小结61-63
- 5 煤炭消费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模式分类研究63-80
- 5.1 煤炭消费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63-65
- 5.2 煤炭消费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65-76
- 5.3 煤炭消费效率的模式分类研究76-79
- 5.4 本章小结79-80
- 6 基于Tobit模型的煤炭消费效率影响因素分析80-85
- 6.1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80-81
- 6.2 模型的设定81-82
- 6.3 回归结果分析82-84
- 6.4 本章小结84-85
- 7 结论与展望85-89
- 7.1 主要结论85-86
- 7.2 政策建议86-88
- 7.3 不足与展望88-89
- 参考文献89-95
- 附录95-101
- 作者简历101-103
- 学位论文数据集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继湖,王立杰,王晓燕;未来十年我国煤炭消费需求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1年10期
2 王鸿皆;福建省煤炭消费现状及中长期需求预测[J];能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3 张炎涛;李伟;;中国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7年01期
4 艾德春;韩可琦;;从煤炭消费波动规律测算“十一五”末我国煤炭消费趋势[J];煤炭经济研究;2008年02期
5 朱博智;杨万华;;中国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张兴平;赵旭;顾蕊;;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多变量协整分析[J];煤炭学报;2008年06期
7 张学达;;中国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S2期
8 周国富;杨加宁;;煤炭消费、经济增长与废气排放: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统计教育;2008年11期
9 张兆响;廖先玲;王晓松;宋晓倩;;基于协整关系的中国区域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J];资源科学;2009年06期
10 徐静;吴一丁;;新疆煤炭消费变化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论坛;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鸿皆;黄农;张忠新;;福建省煤炭消费现状及资源可供性分析[A];福建省煤炭资源可供性研讨会专辑[C];2005年
2 ;我国2015年煤炭消费比重将比2010年下降5%[A];《电站信息》2012年第12期[C];2012年
3 ;第6章 煤炭消费[A];2009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报告[C];2009年
4 ;中国煤炭业“供大于求”,暴利时代或将终结[A];《电站信息》2012年第10期[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雁争;我国煤炭消费连续八年增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2 石矾;明年煤炭消费约增4.5%[N];农资导报;2012年
3 孙东杰;各地频出限控煤炭消费政策恐将成煤炭行业又一天花板[N];中国煤炭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王尔德;河北初定5年净削减4000万吨煤炭消费[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5 本报记者 王秀强;央地拉锯煤炭消费目标[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6 徐茜茜;中国煤炭消费占全球比重首超50%[N];中国煤炭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贾科华;煤炭消费应向电力行业集中[N];中国能源报;2013年
8 姜辰蓉;陕西削减煤炭消费治理雾霾[N];中国矿业报;2014年
9 董方卓;我国煤炭消费增速回落[N];中国矿业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2006年煤炭消费增速高达14%[N];安徽经济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予红;煤炭消费预测与温室气体减排途径和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燕;中国煤炭区域合理产能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王海珍;我国煤炭消费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3 陈刚;我国区域间煤炭消费效率分析[D];西南科技大学;2013年
4 薛冰;经济发达地区煤炭消费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
5 张保留;大气污染约束下的煤炭消费布局优化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5年
6 陈远峰;江苏省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空差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7 茹海燕;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吕明;中国煤炭消费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85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585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