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间关系是否缓解了中国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企业间关系是否缓解了中国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企业间关系 不完全契约理论 制造业 产能利用率 产能过剩
【摘要】: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利用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的调查数据,考察了企业间关系对中国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与下游客户和上游供应商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能够显著提高产能利用率,进而缓解企业的产能过剩;企业间关系与法律制度存在互补效应,法律制度能够显著增强企业间关系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企业间关系 不完全契约理论 制造业 产能利用率 产能过剩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7)
【分类号】:F4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长期以来,制度因素被认为是影响经济绩效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Acemoglu et al.,2000;刘明兴等,2003;李宏彬等,2009)[1-3]。但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正式制度,而忽视了非正式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这在有关中国经济的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仅从正式制度入手,很难理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飞涛;耿强;吕大国;李晓萍;;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6期
2 蒋为;蒋柳;;法制环境、契约执行与中国企业出口行为[J];当代财经;2015年01期
3 干春晖;邹俊;王健;;地方官员任期、企业资源获取与产能过剩[J];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03期
4 李坤望;王永进;;契约执行效率与地区出口绩效差异——基于行业特征的经验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年03期
5 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J];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6 韩国高;高铁梅;王立国;齐鹰飞;王晓姝;;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及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11年12期
7 张新海;王楠;;企业认知偏差与产能过剩[J];科研管理;2009年05期
8 王永进;;关系与民营企业的出口行为:基于声誉机制的分析[J];世界经济;2012年02期
9 刘明兴,陶然,章奇;制度、技术和内生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06期
10 蒋冠宏;蒋殿春;王晓娆;;契约执行效率与省区产业增长:来自中国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3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莉;万光彩;;住房价格波动:一个基于托宾Q理论模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黄宗远;刘旗;;技术创新资本作用机理的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刘小文;;挤出效应的失效:浅谈我国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J];北方经济;2008年12期
4 皮建才;;政府与市场的权衡:一个比较分析[J];财经科学;2008年01期
5 王立国;高越青;;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2期
6 张纯威;罗瑞琼;;我国外部失衡的分解与评估[J];财经研究;2007年10期
7 刘斌;李磊;莫骄;;社会信任影响FDI的区位选择吗?[J];财贸研究;2011年06期
8 李磊;刘斌;郑妍妍;;契约执行效率与垂直化结构[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9 米咏梅;王宪勇;;供给冲击、财政冲击、货币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SVAR方法的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汤有丽;;我国工业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实证分析——基于我国28个省级面板数据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3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黄杰;沿海港口吞吐量与国民经济关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周卫民;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要素[D];南京大学;2011年
8 张军超;发展战略、要素收入分配与需求结构失衡[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军;企专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晨佳;西部地区产品内分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能;刘凤朝;赵建强;;财政分权、金融深化与地区国际贸易发展[J];财贸经济;2006年01期
2 汪亚军,邓军;产业生产过剩在竞争结构中的演变及其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李军杰;经济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变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1期
4 刘培林;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损失[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5 薄文广;;外部性与产业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1期
6 江飞涛;陈伟刚;黄健柏;焦国华;;投资规制政策的缺陷与不良效应——基于中国钢铁工业的考察[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6期
7 江飞涛;曹建海;;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进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1期
8 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9期
9 耿强;江飞涛;傅坦;;政策性补贴、产能过剩与中国的经济波动——引入产能利用率RBC模型的实证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5期
10 江飞涛;耿强;吕大国;李晓萍;;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有福;环境保护中政府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何彬;基于窖藏行为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及其波动性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杰;杨静;;企业文化对企业间关系影响的实证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年02期
2 侯峗慧;刘洪;;企业间关系模式对企业适应性影响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3 刘伟东 ,陈凤杰;重建企业信用[J];中国中小企业;2001年07期
4 李江虹;企业关系营销的对象和策略[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06期
5 童煜;吴淼;;关系营销与企业间关系的控制机制研究[J];经济管理;2004年16期
6 孙川;;企业性质与企业间关系——关于治理结构的分析框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李孔岳;;私营企业关系网络与企业成长[J];学术研究;2007年12期
8 江若尘;陈宏军;;企业间关系的类型及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年05期
9 郝斌;任浩;吴轶伦;;信息技术对企业间关系结构的影响——基于产业视角的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年03期
10 郝斌;任浩;;企业间关系结构及其共生演化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企业间关系质量对合作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人际关系的调节效应[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胡进;李宜衡;李桂华;;企业间关系质量对合作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国人际关系的调节效应[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徐振宇;;零售商跨国扩张、企业间关系与国际分工格局[A];2006年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扬芳;;“绍兴模式”初探——地方政府与企业的高效互动[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晓峰;臧红雨;;作为经营模式的服务外包对传统企业关系的影响研究[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欧阳梦云;私营企业腾飞缺少哪根筋?[N];中国工商报;2000年
2 刘芳 李燕萍 吴欢伟;社会资本:信息时代企业制胜的关键[N];光明日报;2006年
3 程珍;文化管理要从人性需求入手[N];东方烟草报;2014年
4 贵航集团公司 周超;论企业集团的资产经营[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铭;企业间信息系统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王立志;企业仿生的机理和表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3 钱言;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间关系优化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钱敏;基于网络组织的企业间关系流程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5 孙鳌;企业集群的外部性:机制、影响及治理[D];暨南大学;2007年
6 朱永明;基于双重约束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7 韩平;企业信用营销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石永贵;企业网络资源协调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9 武前波;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空间重塑[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和福;企业参与供应链电子化整合的理论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蕾;民营企业间关系及其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赵肖柯;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3 张枢盛;日本文化对其企业制度影响的路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杜爽;日本企业的制度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彭程;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6 姚文;入世后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之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7 张端信;企业创新体系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8 赵天宇;企业网络形式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成维庆;地方政府与企业集群的发展[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孟凡田;经济变迁中的企业、市场与产业及其均衡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212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721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