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会》杂志(1963-2005)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9 13:35
本文采用了文化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对不同时期的《故事会》进行考察以期探求其阶段性的特征。 对于创刊之初的《故事会》(1963-1966),本文主要从其与国家意识形态关系角度切入,探讨一体化时期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制性政治话语的运作方式,以及这种强制性政治话语与民间话语叙事机制之间的相互摩擦、渗透、磨合乃至相互妥协的复杂关系。伴随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而生的《故事会》,无疑是当时政治运动的产物,而其所刊载的“革命故事”更是强制性的政治文化对于民间文艺改造的结果。但是“革命故事”所代表的政治文化与民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使革命故事呈现出复杂多元的文化特质。可是由于政治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力量的不均衡导致了革命故事在呈现多元化特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种裂隙。这也正是革命故事的特征所在,它是不同话语、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摩擦、互动乃至互相渗透的结果。 对于第二阶段的《故事会》(1974-1978),为了突出其阶段性特点,论文主要以1974至1976年间的《革命故事会》为主进行分析。这一章从革命故事的主题、题材及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探讨政治强制话...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作为政治运动产物的《故事会》(1963-1966)
1.1 从创刊词说起
1.2 缝合与裂隙
小结
第2章 一切为了革命—《革命故事会》(1974-1978)
2.1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2.2 英雄人物、被蒙蔽者与蒙蔽他人的人
2.3 主题与情节的矛盾
小结
第3章 走出高地,面向“市场”—新时期的《故事会》(1979—2005)..
3.1 发展概况
3.1.1 走出高地(1979-80 年代中期前后)
3.1.2 开始自觉面向市场(80 年代中期前后至90 年代中期前后)
3.1.3 实现跨媒体经营(90 年代中期前后至2005 年)
3.2 从编辑形式说开去
3.2.1 装帧的艺术化与商业化
3.2.2 栏目设置的多元化及其折射的“时代”特色
3.3 “教人怎样做人”的道德教育原则
3.4 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以写实故事为例
3.4.1 写实故事的体裁:新故事
3.4.2 写实故事的特点:情节性、时效性和有用性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俗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的依附和分离[J]. 周忠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2]中国当代文学期刊扫描2006年第3期[J]. 文珍,邵燕君,朱晓科,张清芳,刘勇,过桥,吴弘毅,魏冬峰,赵晖.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6(05)
[3]《故事会》品牌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及品牌升级之路[J]. 丁永勋. 编辑之友. 2003(01)
[4]面对新的文学生产机制[J]. 王晓明. 文艺理论研究. 2003(02)
[5]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互补关系[J]. 范伯群.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01)
[6]革命的民间化和民间的革命化——关于1963年7月至1966年3月《故事会》的思考[J]. 隋倩. 上海文学. 2001(04)
[7]《故事会》:跨世纪的品牌战略[J]. 何承伟. 出版发行研究. 2000(07)
[8]《生活空间》的人文精神[J]. 黄书泉. 读书. 1999(05)
[9]新故事与新民间故事[J]. 刘守华.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3)
[10]市场经济条件下通俗文艺的生产[J]. 叶向东.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5(04)
硕士论文
[1]透视新世纪《香港文学》[D]. 宋原.福建师范大学 2006
[2]《论语》杂志研究[D]. 田焱.上海师范大学 2006
[3]当代文学生产转型中的《萌芽》[D]. 严琳.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现代》杂志研究[D]. 吴静.青岛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93459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作为政治运动产物的《故事会》(1963-1966)
1.1 从创刊词说起
1.2 缝合与裂隙
小结
第2章 一切为了革命—《革命故事会》(1974-1978)
2.1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2.2 英雄人物、被蒙蔽者与蒙蔽他人的人
2.3 主题与情节的矛盾
小结
第3章 走出高地,面向“市场”—新时期的《故事会》(1979—2005)..
3.1 发展概况
3.1.1 走出高地(1979-80 年代中期前后)
3.1.2 开始自觉面向市场(80 年代中期前后至90 年代中期前后)
3.1.3 实现跨媒体经营(90 年代中期前后至2005 年)
3.2 从编辑形式说开去
3.2.1 装帧的艺术化与商业化
3.2.2 栏目设置的多元化及其折射的“时代”特色
3.3 “教人怎样做人”的道德教育原则
3.4 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以写实故事为例
3.4.1 写实故事的体裁:新故事
3.4.2 写实故事的特点:情节性、时效性和有用性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俗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的依附和分离[J]. 周忠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2]中国当代文学期刊扫描2006年第3期[J]. 文珍,邵燕君,朱晓科,张清芳,刘勇,过桥,吴弘毅,魏冬峰,赵晖.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6(05)
[3]《故事会》品牌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及品牌升级之路[J]. 丁永勋. 编辑之友. 2003(01)
[4]面对新的文学生产机制[J]. 王晓明. 文艺理论研究. 2003(02)
[5]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互补关系[J]. 范伯群.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01)
[6]革命的民间化和民间的革命化——关于1963年7月至1966年3月《故事会》的思考[J]. 隋倩. 上海文学. 2001(04)
[7]《故事会》:跨世纪的品牌战略[J]. 何承伟. 出版发行研究. 2000(07)
[8]《生活空间》的人文精神[J]. 黄书泉. 读书. 1999(05)
[9]新故事与新民间故事[J]. 刘守华.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3)
[10]市场经济条件下通俗文艺的生产[J]. 叶向东.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5(04)
硕士论文
[1]透视新世纪《香港文学》[D]. 宋原.福建师范大学 2006
[2]《论语》杂志研究[D]. 田焱.上海师范大学 2006
[3]当代文学生产转型中的《萌芽》[D]. 严琳.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现代》杂志研究[D]. 吴静.青岛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93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3693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