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整合诉求下的执政党适应
本文关键词: 社会整合 执政党 非公企业 组织嵌入 出处:《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978年伊始的市场化改革,松解了之前的执政党、国家与社会三者同构化的社会整合结构,既使得非公经济和企业获得了新生,成为社会的新生"自主空间",也使得原有的社会阶层出现了分化,出现了新生的包括非公企业主在内的非公经济人士阶层。而由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思潮的渗透,加之国家权力整合的不合时宜以及党性不适等问题,非公经济和非公经济人士阶层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给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为此,中国共产党进行适应实践。这集中体现为在理顺党性不适的前提下,大力推动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积极推进个体吸纳和组织嵌入的组织适应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以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的功能定位为内容的功能适应实践,试图实现对非公经济社会空间和力量的社会整合。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1978,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loosened the social integration structure of the former ruling party,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which made the non-public economy and enterprises get a new life. Become the new "independent space" of the society, but also make the original social stratum appeared differentiation. There appeared a new class of non-public economic personages, including the owners of non-public enterprises. However, due to the infiltration of liberal democratic thoughts in the West, the untimely integration of state power and the discomfort of the party spirit, and so on. The unceasing development of the non-public economy and non-public economic personage class strength has posed a severe challenge to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the ruling party. Under the premise of straightening out the Party's character and discomfor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oul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party building in non-public enterprises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organizational adaptation practice embedded in individual absorption and organization.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tries to realize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social space and power of non-public economy by taking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political core and political guidance as the content of the functional adaptation practice.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政治研究所;
【基金】:2013年度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项目“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3SKGC-QT11)
【分类号】:D25
【正文快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非公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终发展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公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包括非公企业主在内的非公经济人士阶层迅速崛起,成为了新生的社会阶层力量,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社会阶层结构。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非公经济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林尚立;;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J];复旦政治学评论;2005年00期
2 周伯华;;在全国工商系统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5月24日)[J];工商行政管理;2012年11期
3 叶麒麟;;非公企业党建的困境及其破解对策——来自福建省泉州市的经验启示[J];理论与改革;2014年01期
4 孙应帅;;十八大以来党员数量结构不断优化[J];前线;2014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富春;;温州民营企业党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关联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21期
2 陈雯雯;;中国共产党党情观浅析[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闫辰;现代国家治理视野下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变革与优化[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华;构建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的思考[D];山西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冯桂玲;;浅论民营企业党的建设[J];改革与开放;2008年06期
2 曾志伟;;非公企业党建研究述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张燕敏;对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J];理论界;2004年06期
4 刘德宏;;新时期非公企业党建问题探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5 李政;;“国进民退”之争的回顾与澄清——国有经济功能决定国有企业必须有“进”有“退”[J];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勃·休伯,张大川;社会整合理念:一份政策研究议程[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4年03期
2 崔晓庚,郜世奇;社会整合与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实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乔启国;论转型期党的社会整合任务[J];科学决策;2005年07期
4 赵佳维,杨建华;村规民约与社会整合[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09期
5 李尚清;加强党的社会整合和执掌政权功能建设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9期
6 王学春,李葆华;社会整合视角下的执政能力建设[J];理论前沿;2005年09期
7 朱前星;;浅析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整合[J];理论前沿;2006年17期
8 朱前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分析[J];世纪桥;2006年09期
9 程铁军;;社会整合:西方学者的理念追寻[J];学习月刊;2007年08期
10 严学钧;;公共性:社会整合的价值关切[J];前沿;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志平;;社会整合视野下上海社会60年的发展与变迁[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2 翟桂萍;孙力;;社会整合: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路径——以上海社区党建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3 钟其;;通过制度的社会整合——试论制度整合[A];秩序与进步:浙江乡村社会巨变历程与经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增武;许尧;;在社会整合中实现社会和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孙远太;;从分化到合作:当代社会建设的政治意蕴[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黄建新;;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兼论转型时期社会组织的复位[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罗峰;;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和谐社会视野中执政党的社会整合[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罗峰;;“嵌入性”视角中的政党权威与社会整合:一种比较分析[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9 赵佳维;;村规民约:农村社会整合的一种重要机制[A];浙江省社会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胡献忠;;社会整合中的青年群众工作[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赵树坤;通过司法助益社会整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朴林;社会整合与和谐社会[N];学习时报;2007年
3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罗峰 教授;完善公共治理 促进社会整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赵海均;积极慎重地推进社会整合[N];工人日报;2000年
5 王运生;社会整合:从价值到行为[N];社会科学报;2000年
6 一溪;执政党的重要功能是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N];东方城乡报;2013年
7 谭雪;从社会整合看统一战线[N];联合日报;2006年
8 北京大学 张静;身份:公民权利的社会配置与认同[N];光明日报;2009年
9 陈光金;建构社会和谐研究的综合理论分析框架[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10 ;改革与创新: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的未来[N];文汇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忠东;美国穆斯林的信仰实践与社会整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罗峰;变革社会中的政党权威与社会整合[D];复旦大学;2006年
3 李沛;祠堂、祠堂戏剧与社会整合[D];复旦大学;2011年
4 刘惠;利益分化下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贾绘泽;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整合[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涂小雨;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7 吕小康;社会转型与秩序变革: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学阐释[D];南开大学;2009年
8 黄建文;新时期执政党社会整合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崔晓晖;意识形态认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思想基础[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耀国;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历史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蔡平婧;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现代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洋;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整合中的权威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刮德祥;嵌入视角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整合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何丹;从组织整合到社会整合[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文斌;转型期中国共产党完善社会整合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佟岳芳;社会工作视域下的职业团体内部自助与社会整合[D];吉林大学;2012年
8 田淑芳;李鸿章的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9 罗凌波;论中国共产党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会整合机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贾玉娇;下岗工人关系网络的重构[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71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471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