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互联网对我国政党制度安全的挑战及应对——基于制度认同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1-31 23:42

  本文关键词: 互联网 国家安全 意识形态 制度认同 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13年6月,美国前国家安全人员斯诺登将美国互联网监控秘密项目"PRISM(棱镜)"公诸于世,揭露谷歌、脸谱、微软等公司与该国情报机构合作,收集、监控世界各国的电子通信信息。次年5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发布《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的报告指出,经查证发现针对中国的窃密行为的内容基本属实,这是中方首次对涉及本国的监听窃密问题进行的官方确认和表态。由此凸显,互联网安全威胁已经渗透到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所有领域,成为最严重的国家安全威胁。为此,本刊约请三位学者,分别从互联网对国家安全产生威胁的机理、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战略选择、互联网对中国政党制度安全的挑战及应对等视角,探究互联网政治安全管理的理论、路径、方法并为我国政府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言,这无疑对我国互联网政治安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Abstract]:In June 2013, former US national security official Snowden revealed Google and Facebook by announcing the secret US Internet surveillance project "prism." Companies such as Microsoft worked with the country's intelligence agencies to collect and monitor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across the world. May. A report released by the Internet News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s Information Office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tents of the theft of secrets against China were basically true after verification.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China has officially confirmed and made its position on the issue of spying and stealing secrets involving its own country, thus underlining the fact that threats to Internet security have permeated all areas of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o become the most serious threat to national security. For this reason, we invite three scholars, respectively from the Internet threat to national security mechanism, Internet ideological security strategy choic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theory, path and method of Internet political security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llenge and response of Internet to Chines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security, and provides useful policy advice for our government. This undoubtedly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our country Internet political security.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互联网对中国政党制度安全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以制度认同与自信为视角”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ZD-127
【分类号】:TP393.4;D25
【正文快照】: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认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增强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中国政党制度抵御各种风险、增强积极主动的竞争力互交织”,“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和吸引力的能力。“坚持中国特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余丽;;互联网对国际政治影响机理探究[J];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01期

2 周光辉,周笑梅;互联网对国家的冲击与国家的回应[J];政治学研究;2001年02期

3 郑志龙;余丽;;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J];政治学研究;2012年04期

4 章百家;改变自己 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青松;;失地农民发展社会网络的困境——以南京市郊社区“仙居雅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2 李海涛;陈泉;姚兆余;;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3 朱菊香;方维保;;自传式思维的文学表现——论20世纪安徽女作家的创作[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方国武;;世俗化的批判性叙事——晚清谴责小说的政治叙事形态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袁苑;周兴国;;高校部分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产生及消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马建美;;迷失与重构——论《鼹鼠的月亮河》人物成长的自我认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7 史月;;从《十亿之夜》看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认同的复杂性[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2期

8 唐雪莲;郭雯;;“御宅族”大学生的人际传播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方锡球;文学活动中马克思主义人文立场的确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黄剑;;自我的建构与认同——以林妈残疾身体为社会文本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综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郑丹丹;;女性集体行动与社会空间塑造——以耽美现象及粉丝组织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孟维娜;王毅杰;;困境中的挣扎[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林晓珊;;性别表演与性别认同:城市职业女性香烟消费的情境与实践[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张扬金;;交汇口处的权力异化与矫正——城市化进程中过渡型社区区务人员腐败透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干成俊;;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人的实践活动的空间拓展[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陶庆;;旋转的“认同环”:“福街商会”的象征与仪式[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卫星;;现代性的一种叙事——关于韩国影片《薄荷糖》、《绿洲》和《打回头的情书》的分析[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9 鲁曼俐;;高校外语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10 张秋瑰;;博客力量与中国现状——从中美博客热点差异看中国博客的现实发展[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8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良英;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经q,

本文编号:14803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4803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d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