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组织渗透到多元化策略:执政党对人大的领导与控制方法研究
本文选题:执政党 切入点:人大 出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影响和控制代议机构是现代政党政治运作的共同特点。在实行宪政分权的竞争性政党政治背景下,最常见的制度化控制方法是议会党团制度。中国实行的是议行合一的党国体制,其权力结构的特征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同心圆结构。在这样一种同心圆式的权力结构中,执政党对人大的领导控制在早期主要采用了"组织渗透+人事控制"的方法。改革开放后,伴随人大自主性、独立性的增强,执政党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控制策略。这些控制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制度化的方法和非制度化的方法两大类。前者除延续"组织渗透"和"人事控制"之外,还包括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制度、人大会议的科层化、信息交流控制和信息过滤机制、代表议案的过滤筛选机制;后者包括模拟投票、"组织安排陪选"等竞选策略、威权体制下基于恐惧的服从等。
[Abstract]:The influence and control of representative institutions are the common features of the political operation of modern political parties. The most common way to institutionalize control is the parliamentary party caucus system. China implements a party-state system that integrates discussion and conduct, and its power struc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a concentric circle structure wit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the core. In such a concentric power structure,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ruling party's leadership control over the people's Congress, it mainly adopted the method of "organization infiltrating personnel control."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independence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The ruling party has gradually formed a diversified control strategy. These control methods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institutionalized method and non-institutionalized method. The former includes the continuation of "organizational infiltration" and "personnel control". It also includes the system of Party committee secretaries serving concurrently as chairman of the NPC standing Committee, the stratification of the branches of the NPC meetings, the mechanism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filtering, and the filtering and screening mechanism for representative motions; the latter includes election strategies such as simulated voting, "organizing and arranging accompanying elections" and other election strategies. Under the system of authoritarianism, obedience based on fear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党政干部分类管理制度研究”(10BZZ01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25;D6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封丽霞;;执政党与人大立法关系的定位——从“领导党”向“执政党”转变的立法学阐释[J];法学家;2005年05期
2 刘瑜;;在恐惧与热爱之间[J];读书;2015年01期
3 何俊志;;中国人大制度研究的理论演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04期
4 喻少如;张运昊;;人大代表豁免权研究[J];党政研究;2015年02期
5 沈荣华;;论服务型政府的结构理性[J];行政论坛;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鸣谦;翁强;;论我国执政党与立法机关关系[J];鄂州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2 王春林;;“罪与罚”以及生命记忆[J];长城;2015年02期
3 魏姝;;从控制到治理绩效:中国党政干部分类制度改革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隋斌斌;;身份冲突与角色均衡——善治视角下人大与政府信任的探讨[J];领导科学;2012年32期
5 隋斌斌;章瑞;;人大与公共决策: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6 隋斌斌;;有限政治市场下的多赢治理——中国人大协商民主的发生、运作逻辑与政策建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04期
7 陈兆旺;;将人大制度建设成协商民主实践平台:必要性及途径[J];理论与改革;2014年04期
8 厉有国;;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价值、问题与路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9 隋斌斌;;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信任——善治维度下的探讨[J];人大研究;2012年06期
10 蒙丹;管文虎;;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伟大工程[J];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何小叶;;2011-2012年上海青年政治学者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研究综述[A];上海青年政治学年度报告2013[C];2013年
2 赵晓耕;段俊杰;;正确定位党与司法的关系是保证司法机关独立审判的基础[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三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科;20世纪英美文官培训发展与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金来;依法执政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李莉;我国修宪程序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张致森;中共中央与全国人大关系研究(1954-1959)[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5 申坤;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6 吴中波;我国修宪建议的制度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张西勇;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与实际过程不一致探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8 刘文沛;新中国政府体制的建构与苏联因素(1949-1954)[D];复旦大学;2013年
9 伊士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途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10 瞿郑龙;当代中国法制的政治逻辑[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胡根宝;我国基层国税系统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徐莉萍;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3 秦克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健;军事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贾自欣;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陈炼华;中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探析[D];外交学院;2009年
7 李晓波;基层人大直选中候选人提名确定程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8 赵新;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关系规范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苗连营;民意代表的言论免责权之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2 邵自红;;全国人大代表言论免责权研究[J];河北法学;2007年07期
3 陈伯礼;郑凌;;议员免责制度研究——兼论我国人大相关制度的完善[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4 陈钊;陆铭;何俊志;;权势与企业家参政议政[J];世界经济;2008年06期
5 齐明山;;对新公共管理的几点反思[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刘俊生;;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J];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10期
7 韩丽;中国立法过程中的非正式规则[J];战略与管理;2001年05期
,本文编号:15588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558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