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探索及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
本文选题:延安时期 切入点:对外交往 出处:《延安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不仅是对这一时期中共对外关系历史的承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最初动力。在对外交往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的理论、思维和政策方面逐渐走向成熟。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思维和政策的转变,美英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与中国共产党的接触,美军观察组到访延安标志着中共与西方国家的交往达到了一个顶峰,但是对外交往活动的频繁也对中共处理对外关系提出了挑战。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开始摆脱意识形态的限制,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活动。本文通过系统的描述中共在延安时期的外交探索和实践,总结出延安时期形成的外交原则、外交政策对新中国的深远影响,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选择的历史根源,为将来应付和利用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外交经验和参考。
[Abstract]:The Yan'an period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the CPC to conduct foreign exchanges. The diplomacy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not only a continua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CPC's foreign relations during this period. It is also the initial motive force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foreign exchanges, the the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foreign exchanges, With the change in the thinking and polic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other western capitalist countries began to engage wit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visit of the US military Observer Group to Yenan marks the peak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exchanges with Western countries. However, the frequent activities of foreign exchanges also pose a challenge to the CPC in handling foreign relations.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gan to get rid of ideological restrictions. By systematically describing the diplomatic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uring the Yan'an perio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iplomatic principles formed during the Yan'an period an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foreign policy on the new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foreign policy choice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provides some useful diplomatic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dealing with and utilizing the rapidly chang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situation in the future.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晓轩;延安时期的“五湖四海”现象与思想文化繁荣[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张立中;延安时期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方先铭;;对延安时期“精兵简政”的再认识[J];学习与实践;2001年09期
4 雷甲平;简论延安时期的历史地位[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5 杨美让;中共在延安时期理论创新的经验[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黄延敏;延安时期党扩大群众基础的经验及启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年07期
7 潘祥超;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伟大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刘建德;杜红荣;;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历史经验[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王合伦;汤晓菲;;延安时期的廉政建设及其启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苑秀芹;;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发展变迁[J];才智;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勇;;试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民问题的解决及其启示[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2 孙欲声;;论延安时期民主精神的特点[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刘亚利;;中共延安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4 张秀丽;封学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势力的政策探析[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5 拓宏伟;;中国共产党与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6 王行水;;浅谈党在延安时期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A];弘扬延安精神实践“三个代表”[C];2002年
7 孙欲声;;论延安时期的民主精神[A];弘扬延安精神振兴青海经济——青海省延安精神与当代中国发展和民族工作实践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选[C];1997年
8 祁之泰;;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哲学贡献[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李忠全;;试论延安时期党建历史的基本经验与启示[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未来”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王晓荣;王育英;;延安时期党的人民利益观[A];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艾庆伟;延安时期新闻传播业与红色旅游研讨会召开[N];陕西日报;2007年
2 贾志敏 张军;“延安时期民俗文化影视城”雏形乍现[N];延安日报;2011年
3 孙国林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延安时期文艺期刊风采再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延安大学校长 崔智林;延安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经验[N];光明日报;2013年
5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郭永平;延安时期党的廉洁政治永放光彩[N];陕西日报;2012年
6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主任 赵耀宏;延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N];光明日报;2013年
7 黑龙江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弘扬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的光荣传统[N];黑龙江日报;2013年
8 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书记、局长 马峗;学习党在延安时期的为民思想 努力做好改革发展为民工作[N];中国测绘报;2013年
9 安阳师范学院党委研究室 杨露;延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经验的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4年
10 景慧;延安时期“双拥”的蓬勃发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社争;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卢少求;延安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高璐佳;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杨俊;延安时期理论学习及其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启示[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5 李奕霏;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张希贤;延安时期党领导思想文化战线的历史经验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
7 张国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8 陈欣欣;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德钦;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丽明;延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王巧巧;延安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及其现实启示[D];延安大学;2013年
3 陈旭;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5年
4 史常秀;延安时期毛泽东文化观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5 张杰;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回族干部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李科一;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的当代价值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7 李丽;延安时期翻译文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8 白静;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9 谢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才观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10 王骁;延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66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666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