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共与美国的军事合作问题再探
本文选题:中美关系 + 军事合作 ; 参考:《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08期
【摘要】:抗战时期,中共与美国在军事方面曾有过重要的合作经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几年间,中共曾经向美国传递过军事合作的重要信号,同时少数美国在华人员也开始关注中共并进行了实质性接触。随着1944年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双方的军事合作正式启动,其主要途径是:情报搜集和交换、气象观测和人员培训、救援美军失事飞行员、制订联合作战计划等。随着抗战末期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形成,双方的军事合作热度逐渐降低,并在战争结束后最终停止。抗战时期的中共与美国军事合作的形成和终结背后有复杂的历史原因,而且双方都从中有所收获。
[Abstract]:During the Anti - Japanese War ,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had important cooperation experiences in military affairs . During the years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Pacific War , the Communist Party of America has transmitted important signals of military coope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 At the same time ,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has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U.S . military cooperation in 1944 .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D231;E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于化民;;中美关系史上特殊的一页——中共领导人与延安美军观察组交往始末[J];东岳论丛;2006年04期
2 胡越英;;“中国沿海登陆计划”与美军观察组[J];百年潮;2008年01期
3 方小强;余震;;试论抗战期间中共与美国的军事情报合作[J];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S1期
4 于化民;;短暂的合作:抗战后期中共与美国关系解析[J];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03期
5 邢建续 ,方卫渤;美军观察组在延安——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政府正式接触的开端[J];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正兵;项英在新四军工作期间的功过研究综述[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孙金根;皖南事变前后毛泽东的情绪波动与最终决策[J];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3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研究的环境考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岳谦厚;国共内战大转折时刻的顾维钧[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5 张勤,朱超南;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J];安徽史学;2001年02期
6 樊卡娅,朱超南;苏联援华与皖南事变不能构成因果关系[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7 秦立海;雅尔塔协定、中苏条约与重庆谈判[J];安徽史学;2004年06期
8 张皓;;战犯问题与国共和谈[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9 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J];安徽史学;2007年05期
10 房列曙;;谁对新四军皖南部队的严重损失负责[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且岸;;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论析[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正华;;毛泽东与人民政协事业[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丁明;冯小丽;;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外交方针中的经济因素[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程珂;;中国学者对建国前后中共对美政策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秦立海;;民主联合政府与政治协商会议——1944—1949年中国政治发展演变述论[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6 胡哲峰;;彭德怀与“蘑茹”战术[A];功昭千秋的彭大将军——彭德怀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集[C];1998年
7 董玉梅;栾锦萍;;浅谈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8 赵庆杰;;建国前影响中共中央制定对美政策的主要因素(1948.11—1949.9)[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罗平汉;;大批知识分子奔赴抗日根据地的原因分析[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10 高浦棠;;延安文艺座谈会讨论议题形成过程考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汉良;毛泽东社会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王彦堂;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教育研究(1937-1949)[D];吉林大学;2011年
6 陈延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高璐佳;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成林萍;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及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曹嘉涵;抗战时期中美租借关系研究(1941-1945年)[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华翔;国际地位与领土主权[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敏;试析毛泽东抗日统一战线文艺的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3 沈赋涵;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内在张力[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晓华;抗战期间西方记者在华活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6 徐淑贞;毛泽东人民观的反思与启迪[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修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灾荒救济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贾慧;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当代启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余劲,
本文编号:1798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798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