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影响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体制机制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30 20:41

  本文选题:基层干部 + 为官不为 ; 参考:《理论探索》2016年06期


【摘要】:基层干部中存在的"为官不为"现象,不能仅从行为人的主观偏好去解释,还需要从外部的体制机制去探讨。政府上下级间的层级关系和国家分层治理体制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给基层干部"为官不为"提供了博弈的机会;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权责不对等和资源匮乏的困境,给基层干部"为官不为"提供了推卸责任的借口;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能上能下、优胜劣汰机制尚未建立,给基层干部"为官不为"提供了投机的空间;现有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尚难精确支持"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给基层干部"为官不为"提供了滋生的条件;现行监督体制的成本效益、虚置弱化问题和问责制度的不健全,给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留下了活动的空间。解决基层干部"为官不为"问题,可以从全面实施政务公开、健全规范政府权责体系、健全完善选拔任用制度、改进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加强问责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
[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not acting as an official" in the grassroots cadres can not only be explained from the subjective preferences of the doers, but also need to be discussed from the external system and mechanism. The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p and lower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rought about by the country's hierarchical governance system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grassroots cadres to play games, and the dilemma of unequal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of grass-roots governments and lack of resources under a pressure-type system. It provides a pretext for shirking responsibility for cadr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provides room for specu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cadres, and the mechanism of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It is still difficult for the existing cadr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accurately support "reward, diligence, punishment, reward, punishment and inferiority," which provides a breeding condition for grassroots cadres "not to serve as officials." the current supervisory system is cost-effective, weak, and the system of accountability is not perfect. It has left room for grassroots cadres to "not be official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not serving as officials", we can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making government affairs public in an all-round way,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government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improving the methods of cadr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ccountability system, and so on.
【作者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共绍兴市委党校;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机制研究”(14BDJ051),负责人佘湘
【分类号】:D26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观金;歙县全面培训农村基层干部[J];党建研究;2000年05期

2 牛观章;农村基层干部开会的艺术[J];领导科学;2000年11期

3 郑少军;浅谈基层干部工作中的矛盾及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陈武;;不要怕听“问题”[J];农村工作通讯;2000年07期

5 左裁;;莫让“点子”成“包袱”[J];农村工作通讯;2000年10期

6 李志云;党的基层干部要重视形象问题[J];理论探索;2001年06期

7 王美藩,吴长祥;培训基层干部要坚持“四求”[J];福州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8 王传功,夏建设;提高基层干部威信[J];政工学刊;2001年04期

9 ;用“三个代表”思想教育农村基层干部[J];农村工作通讯;2001年05期

10 司马龙;;莫当“三陪”干部[J];党的建设;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周恒祥;;基层干部提高执政能力重在贯彻执行群众路线[A];“创新领导科学 增强执政能力”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2 徐行;;试论中共执政以来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3 沈小平;;关心爱护基层干部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A];“创新领导科学 增强执政能力”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4 赵志远;;研究新情况 应对新问题 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执政能力[A];“创新领导科学 增强执政能力”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秀美;;对农村基层干部如何有效监督问题的研究[A];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海南省监察学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选[C];2006年

6 ;调动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对策与思考[A];安康市社科联——全市组织系统2004年度调研成果论文集[C];2004年

7 覃炳宏;;基层干部学习惰性分析及对策[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8 韩永华;;创新领导方式 实现科学领导[A];湖南省领导科学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珉璐;全市农村基层干部示范培训班昨日开班[N];廊坊日报;2006年

2 张东升 (作者单位:市委组织部);把关爱农村基层干部工作落到实处[N];汕头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进一步关心关爱农村基层干部[N];台州日报;2006年

4 ;基层干部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抓落实上[N];新华日报;2007年

5 记者 梅云雄;我市全面启动困难党员和基层干部“关爱工程”[N];三峡日报;2007年

6 梁超;重视提高基层干部抓落实的能力[N];承德日报;2008年

7 王国银 记者 张怀敏;新疆总队党委下大力为基层干部减压释负[N];人民武警;2008年

8 东航安徽分公司 李胜祥;基层干部谈心要注意把握细节[N];中国民航报;2008年

9 周青文;我市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专业素质培训[N];保定日报;2008年

10 ;让灾区基层干部受关爱[N];宝鸡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梦弟;不同地区农村基层干部社会态度比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郭庆;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建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陈晓晓;苍南县乡镇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素质的现状与提升对策[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杨帅;延安精神对增强当前陕西农村基层干部角色认同研究[D];延安大学;2016年

5 李荣;基层干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及路径选择[D];延安大学;2016年

6 郭萍;营口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郭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广西基层干部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陆文静;基于胜任力的基层干部公开选拔测评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9 姜焕勇;农村基层干部道德素质建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10 宋岩峰;我国基层干部教育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867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0867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f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