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性教育“四个统一”的历史经验
[Abstract]:During the Yan'an perio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arty spirit education, and gained the "four unified" experiences, which still have important learning value and reference value in today's view: in the education of ideals and beliefs, To study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resulting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realit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o always maintain the revolutionary nature, to unify the Party spirit with the class character, and to educate the future of the revolution. Following the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especially the special laws of Chinese society, adhering to the "only way of taking history," so as to unify the party spirit with the scientific nature, and in terms of the Party's fundamental purpose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at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are the creators of history, Regarding the people as a teacher and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s their own duty, so as to unify the Party spirit with the people's character; in reforming world education, we should insist that practice is the source of cognition and the motive for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on. Not only "looking up at the sky", but also "eyes down", so that the party spirit and practical unity.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历史经验研究”(项目编号:14XDJ00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26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留宝;罗国辉;;多重权力网络下的秘密组织——以抗战时期山西秘密组织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张富文;张磊;;试论刘少奇的党性修养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贾立臣;;“三个最大的机会主义的错误”探源——剖析布哈林在中共六大政治报告中的一个论点[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5 王海光;;遵义会议前中共中央高层权力的转移:对毛泽东领导权威形成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6 李红梅;;三青团成立的原因新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7 张燕华;试论中共党员标准的基本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姚植传;抗日战争对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姚宏志;;建国后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和经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李衍增;;王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功过再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岳思平;;论新四军的铁军精神[A];铁流12——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C];2007年
2 李格;;毛泽东筹建中央人民政府的计划和基本原则[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叶张瑜;;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解决香港问题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永君;王晓书;;建国初期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思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敏先;曹冬梅;;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抉择和设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程珂;;再论建国前夕毛泽东对美国的和解努力[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程珂;;中国学者对建国前后中共对美政策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时存鲁;王守福;;中共中央一枝笔——胡乔木[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9 刘贵田;;论中共满洲省委撤销原因及利弊得失[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10 梁中堂;;毛泽东人口思想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沈明;现代新闻评论宽容意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邓亚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人才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蔡文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形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高璐佳;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潘祥超;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全海;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早期进程研究(1921-1938)[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黄西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少数民族参加国家代议机构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梅学霞;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李翠杰;论和谐社会建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靳东明;皖南事变严重损失的原因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6 胡涵;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质[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贾慧;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当代启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游云琳;萧军解放区时期文艺观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阳;刘少奇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鲁婉莹;传播媒介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晓轩;延安时期的“五湖四海”现象与思想文化繁荣[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张立中;延安时期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方先铭;;对延安时期“精兵简政”的再认识[J];学习与实践;2001年09期
4 雷甲平;简论延安时期的历史地位[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5 杨美让;中共在延安时期理论创新的经验[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黄延敏;延安时期党扩大群众基础的经验及启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年07期
7 潘祥超;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伟大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刘建德;杜红荣;;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历史经验[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王合伦;汤晓菲;;延安时期的廉政建设及其启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苑秀芹;;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发展变迁[J];才智;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勇;;试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民问题的解决及其启示[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2 孙欲声;;论延安时期民主精神的特点[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刘亚利;;中共延安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4 张秀丽;封学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势力的政策探析[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5 拓宏伟;;中国共产党与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6 王行水;;浅谈党在延安时期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A];弘扬延安精神实践“三个代表”[C];2002年
7 孙欲声;;论延安时期的民主精神[A];弘扬延安精神振兴青海经济——青海省延安精神与当代中国发展和民族工作实践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选[C];1997年
8 祁之泰;;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哲学贡献[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李忠全;;试论延安时期党建历史的基本经验与启示[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未来”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王晓荣;王育英;;延安时期党的人民利益观[A];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艾庆伟;延安时期新闻传播业与红色旅游研讨会召开[N];陕西日报;2007年
2 贾志敏 张军;“延安时期民俗文化影视城”雏形乍现[N];延安日报;2011年
3 孙国林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延安时期文艺期刊风采再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延安大学校长 崔智林;延安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经验[N];光明日报;2013年
5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郭永平;延安时期党的廉洁政治永放光彩[N];陕西日报;2012年
6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主任 赵耀宏;延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N];光明日报;2013年
7 黑龙江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弘扬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的光荣传统[N];黑龙江日报;2013年
8 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书记、局长 马峗;学习党在延安时期的为民思想 努力做好改革发展为民工作[N];中国测绘报;2013年
9 安阳师范学院党委研究室 杨露;延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经验的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4年
10 景慧;延安时期“双拥”的蓬勃发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卢少求;延安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高璐佳;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杨俊;延安时期理论学习及其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启示[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4 李奕霏;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张希贤;延安时期党领导思想文化战线的历史经验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
6 张国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7 陈欣欣;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德钦;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丽明;延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王巧巧;延安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及其现实启示[D];延安大学;2013年
3 陈旭;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5年
4 史常秀;延安时期毛泽东文化观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5 张杰;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回族干部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李科一;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的当代价值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7 李丽;延安时期翻译文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8 白静;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9 谢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才观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10 夏红各;延安时期毛泽东文化观初探[D];广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28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128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