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中共对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策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21:17

  本文关键词:中共对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策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期,在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实践中,特别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国内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主要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这个阶层逐渐发展壮大,并且同我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团结在一起,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的-员,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从改革开放起初到现在,由于阶层自身状况的不断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共对其的政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内原来的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从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到非公有制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新社会阶层的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也在不断的调整。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时,党和国家已经将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共对新社会阶层的政策经历了质的飞跃和变化。 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是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主要标志,它的存在和发展对我国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积极引导新社会阶层的从业人员增加社会责任感,鼓励、支持、表彰为我国各项事业做出贡献的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人士。加大新社会阶层的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断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同时也要认识到,新社会阶层是一个复杂的阶层,要加强对新社会阶层问题的深入研究。 本文的研究包括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绪论”。主要对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的创新之处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文章的研究方法作了介绍,以提高文章论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第二部分是正文,包括第二、三、四、五、六章。 第二章:改革开放以来新社会阶层的相关概念。本章主要分析了新社会阶层的概念与内涵,新阶层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特征,概括了新社会阶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在分析党对新社会阶层政策的变迁之前,对新社会阶层的概念内涵做一个详细的梳理。 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对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的变迁过程。本章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对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1978-1989),第二阶段是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1989-2002),第三阶段是十六大以来(2002-至今),并对各个阶段所采取的政策分别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述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共对我国新社会阶层政策的主要变迁过程。 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对新社会阶层政策不断调整的原因分析。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共对我国新社会阶层不断调整的原因。一是新社会阶层的力量发展壮大,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二是新阶层内部不断分化,必须调整政策与之相适应。三是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国家现代化。 第五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对新社会阶层政策的变迁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本章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新社会阶层的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在经济上使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壮大,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互相竞争的局面。并且在政治上带来了执政党领导对象和执政方式的变化。新社会阶层的从业人员打破了过去保守的思想意识,引起了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第六章: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我国新社会阶层政策的思路。本章主要论述了新形势下加强党对新社会阶层政策调整,以及对目前党的新社会阶层政策的思考与评价。在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确保阶层分化中社会公正性。引导新社会阶层积极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三部分是结束语。重申对新社会阶层的理论研究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及时调整国家的相关政策,调动新社会阶层人员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热情,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减少新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推动新社会阶层的健康发展,与其他各社会阶层友好相处,共同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贡献。
【关键词】:改革开放 新社会阶层 政策变迁 私营企业主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232;D66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2-16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15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5-16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16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16-17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17-19
  • 第2章 新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发展19-27
  • 2.1 新社会阶层的概念与内涵19-21
  • 2.2 新阶层形成的社会背景21-23
  • 2.2.1 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调整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21-22
  • 2.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22
  • 2.2.3 政治的清明宽松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22-23
  • 2.3 新社会阶层的特征23-24
  • 2.3.1 普遍拥护改革开放政策,价值取向趋向多元性23
  • 2.3.2 阶层的群体构成呈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23
  • 2.3.3 新阶层不断发展壮大且参政意识不断增强23-24
  • 2.4 新社会阶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4-27
  • 2.4.1 新社会阶层的现状24
  • 2.4.2 新社会阶层的发展趋势24-27
  • 第3章 中共对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的变迁过程27-41
  • 3.1 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1978-1989)27-30
  • 3.2 第二阶段: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1989-2002)30-35
  • 3.2.1 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31-32
  • 3.2.2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2-34
  • 3.2.3 新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4-35
  • 3.3 第三阶段:十六大以来(2002-至今)35-38
  • 3.4 对新社会阶层中私营企业主能否入党政策的调整过程38-41
  • 第4章 中共对新社会阶层政策不断调整的原因分析41-47
  • 4.1 新社会阶层的力量发展壮大,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41-43
  • 4.2 新阶层内部不断分化,必须调整政策与之相适应43-44
  • 4.3 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国家现代化44-47
  • 第5章 中共对新社会阶层政策变迁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7-55
  • 5.1 经济方面47-48
  • 5.1.1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壮大47
  • 5.1.2 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互相竞争的局面47-48
  • 5.1.3 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带来的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48
  • 5.2 政治方面48-50
  • 5.2.1 新社会阶层的发展与执政党领导对象的变化48-49
  • 5.2.2 新社会阶层的发展与党的执政方式的变化49
  • 5.2.3 加快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构建通畅有序的利益表达渠道49-50
  • 5.3 文化方面:加大了文化心理建设,营造各阶层和谐的气氛50-51
  • 5.3.1 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50
  • 5.3.2 加大了文化心理建设,提高了社会竞争意识50-51
  • 5.3.3 打破了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51
  • 5.4 社会方面51-55
  • 5.4.1 打破了原来的城乡户籍、单位、干部、工人等制度51-52
  • 5.4.2 带来了社会利益格局的重大变化52-53
  • 5.4.3 促使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53-55
  • 第6章 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我国新社会阶层政策的思路55-61
  • 6.1 加强党对新社会阶层政策调整55-57
  • 6.1.1 对目前党的新社会阶层政策的思考与评价55-56
  • 6.1.2 新时期新任务要求党不断出台新政策56
  • 6.1.3 加强党的政策制定的预见性56-57
  • 6.2 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保阶层分化中社会公正性57-59
  • 6.2.1 建立服务型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57-58
  • 6.2.2 规范公正市场经济,使之健康发展58
  • 6.2.3 建立一个合理的流动机制58-59
  • 6.3 引导新社会阶层积极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59-60
  • 6.3.1 引导新社会阶层健康成长,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59
  • 6.3.2 提高新社会阶层的综合素质,加大对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培养力度59
  • 6.3.3 完善新社会阶层的有序的政治参与机制,拓宽其政治参与的渠道59-60
  • 6.4 通过政策创新,调解利益分配,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0-61
  • 结语61-63
  • 参考文献63-67
  • 致谢67-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颖;上海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及其对党建的影响[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年05期

2 王莹;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哲学基础与作用管窥[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文道贵;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的特点解析[J];理论月刊;2004年01期

4 武三中;中国新社会阶层产生的社会根源[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李娜,崔华华;从生产力发展要求透视我国当代新社会阶层的形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王雅萍;;积极探索新社会阶层人士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刘政权;;新社会阶层先进分子入党的调查与思考——以郴州为例[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陆玉敏;;关于新社会阶层的认识与思考[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6年06期

9 王邦佐;谢岳;;新社会阶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意义[J];政治学研究;2006年02期

10 齐杏发;;新社会阶层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意义[J];求实;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立梅;;正确把握吸收新社会阶层先进分子入党的标准[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吴力武;江永全;;关注新社会阶层 为民族复兴凝聚力量[A];广东省第四届高校统战理论研讨会论文[C];2004年

3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课题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民族复兴增添新力量——关于哈尔滨市新阶层新力量的调查与分析[A];新境界·新成果——黑龙江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马又清;;以毛泽东统战理论为指导,做好在新社会阶层中的统战工作[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晓楠;客观看待新社会阶层[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叶晓楠;中国新社会阶层引起关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3 叶晓楠;新社会阶层贡献不可低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4 杨俊邋洪群联;新社会阶层崛起是社会发达的标志[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5 唐晓清;正确认识吸收新社会阶层中先进分子入党[N];辽宁日报;2002年

6 省政协委员、甘肃金城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祖国;如何加强新社会阶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N];民主协商报;2005年

7 唐钧;“新社会阶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N];北京日报;2007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何忠洲;新社会阶层步入政治视线[N];中国改革报;2007年

9 民毅;新社会阶层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卢科 王蒲;中国新社会阶层崛起[N];中国审计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管前程;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运阳;中国共产党的新社会阶层理论及其路径选择[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李琳琳;当代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晨航;新社会阶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任翔;“新社会阶层”在我国宪政建设中的作用[D];广东商学院;2009年

5 王珏;我国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D];山西大学;2010年

6 任红薇;民主党派发展新社会阶层成员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余文华;新社会阶层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影响初探[D];湖南大学;2007年

8 韩宏亮;论中国共产党对新社会阶层的整合[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尹小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新社会阶层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陈志杰;党的新社会阶层政策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共对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策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64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e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