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8 08:32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活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见证,也是党面向未来实现新目标、夺取新胜利、铸造新辉煌的保证;而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则是这一重大政治活动的主体,他们以参与者和决策者的政治角色创造历史,也以这样的身份载入史册。从中共一大开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群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每个重要历史节点上,都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而适应不同的历史环境、革命建设任务变化需要,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微观上,又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点和个体风貌。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党的建设的不断加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全国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代表制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规范,从单一到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而且,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深入推进,代表制度也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以保证与其所承担的时代使命相适应。考察代表问题的历史发展,探究代表制度建设的未来走向,正是论文致力于研究的核心问题。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后面部分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和阐述论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概念界定及主要文献史料、学术研究的情况、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点和重点难点等。第一章,主要研究中共一大至七大的代表问题。这七次代表大会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按照重要性,代表制度建设的丰富程度,代表人数等方面的差别划分为四节进行阐述。中共一大代表是代表问题的起点,他们不仅参与了早期党组织的建立,而且亲手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在一大召开期间,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创立了代表履职尽责的典范。中共二大是代表制度化的开端,代表中首次出现工人代表,体现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属性,由于人数较少,代表在大会上承担了各类角色。中共三大、四大期间,代表制度开始具体化,部分地区的代表产生开始采取选举的方式,而围绕着第一次国共合作问题,代表在大会议事时进行了激烈争论,思想分歧开始呈现。中共五大、六大时,面对大革命失败,代表们经历了五大时的迷茫,也经历了六大时的艰辛,在沉痛中反思,在逆境中崛起,开启了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新探索。中共七大时,中国共产党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全党上下思想空前统一,在这样的形势下,七大代表几经波折,最终共同成就了一次独立自主、团结奋进的代表大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代表问题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第二章,主要探讨八大至十一大的代表问题。这四次代表大会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召开的,根据历史背景的不同进行分别阐述。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代表大会历史上唯一一次提出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大会。代表在大会上广泛发言,充分行使选举权,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意见建议。九大、十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召开,受极“左”思潮影响,在代表推选、代表队伍结构和履职行为方面偏离正确轨道,出现许多偏差。中共十一大虽然没有实现拨乱反正,但对代表制度进行了初步恢复。代表问题在这一期间经历的挫折起伏,恰恰反映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性、根本性作用,对依规治党有重要启示。第三章,主要探讨十二大至十五大的代表问题。这四次代表大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形成时期召开的,有着拨乱反正、实现党内生活正常化和规范化、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独特历史背景。在此期间,代表制度不仅得到恢复,而且实现了发展,特别是党内选举制度的建立,使得代表产生机制更加规范。代表的先进性标准条件不断提升,候补代表被取消,特邀代表设立,台湾省籍党员代表的选举过程更加规范,代表中党员干部比例总体趋于下降,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占比不断增加,代表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代表问题进入发展和完善的大好时期,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第四章,主要探讨十六大至十九大的代表问题。十六大党章对党的性质进行了新概括,“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定位,对党员结构影响深远。从十六大开始,中央逐渐吸取地方常任制试点经验,探索加强代表制度建设,增强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发挥作用的途径,建立了以规范代表问题为核心的党内法规——代表任期制。代表的条件更加与时俱进,新社会阶层和新经济组织党员开始进入代表队伍,代表产生程序步骤更加规范,差额公示展现发扬民主新风貌。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下,代表资格审查在十九大时正向发力,传递了强烈的从严信号;而“党代表通道”的开放,也为代表履职增添了新的平台。第五章,主要对代表制度建设与代表作用发挥的路径选择进行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承担着为推进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重任。在这样的党情国情背景下,代表问题需要立足基础性、长期性和稳定型的本质属性,以全面从严理念为引领,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为指导思想,以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为动力源泉,以发扬党内民主为重要目标,深化代表制度建设,保持代表结构基本稳定,强化对代表政治素质的要求,推进代表提案制的实施,完善代表培训机制,建立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统筹联络代表的日常工作机构,强化代表作用发挥。
【学位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23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学科视角:代表问题是中共党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二、选题意义:丰富和深化中共制度史与人物史的研究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主要文献史料
一、概念界定
二、主要文献史料
第三节 学术研究综述
一、关于学术研究过程的概述
二、关于学术研究内容的概述
三、评价:关于学术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重点、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代表问题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代表制度的初步确立
一、做始也简:早期党组织的建立与一大的筹备
二、星星之火:一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与结构
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大代表的开创性履职实践
四、制度发轫:二大党章首次规定代表人数由中央委员会确定
五、结构变化:二大代表中开始出现工人身份的代表
六、角色多元:二大代表承担的职能开始丰富化
第二节 三大、四大:代表制度建设与履职实践情况
一、代表制度内容开始具体化
二、选举代表方式的采用与代表结构的多元化
三、代表议事中的思想分歧与代表培训的萌芽
第三节 五大、六大:大革命失败前后的代表制度的坚守
一、背景:党的建设加强与代表大会制度的继续完善
二、代表制度内容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三、代表队伍的壮大与代表结构导向的变化
四、从迷茫到反思:大革命失败对代表履职尽责的影响
第四节 七大前后:关于代表问题的自主探索与实践
一、革命形势变化与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发挥
二、中国共产党对代表制度的自主探索与完善
三、七大代表的产生过程与全面审查
四、“小长征”与代表选举权的行使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代表问题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代表制度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九月决议”与恢复、扩大党内民主生活
二、“两个国会”论开启了代表制度建设的新阶段
三、自下探索:地方党代表大会的实践及其意义
四、八大“预演”: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
第二节 八大期间:代表问题的发展与实践具有开创性
一、全面执政条件下代表产生机制的巩固与完善
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实施及其对代表制度的影响
三、代表的结构特点——党员干部超八成
四、代表履职展现积极、热烈、民主的良好会风
五、极“左”思潮影响下的代表制度式微
第三节 九大至十一大的代表问题
一、九大代表推选偏离正确轨道
二、十大代表推选工作继续错误路线
三、九大、十大代表履职行为存在偏差
四、九大、十大:代表制度的根基尚存
五、十一大对代表制度初步恢复
六、对九大至十一大期间代表问题的反思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至十五大的代表问题
第一节 代表制度恢复与继续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思想与理论的拨乱反正
二、党内政治生活逐步正常化与规范化
三、党的建设:从“整党”到“从严治党”,再到“新的伟大工程”
第二节 代表制度恢复与继续发展的具体内容及过程
一、党代表大会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与发展
二、代表制度的恢复与发展
三、党内选举制度的完善及对代表制度的影响
第三节 十二大至十五大代表的产生
一、代表先进性的标准衍变
二、取消候补代表的制度设计,设置特邀代表
三、代表的产生时间和选举单位
四、选举代表的程序与方式
五、台湾省籍党员代表的选举
六、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人员结构及审查内容
第四节 十二大至十五大代表的结构分析及其特点
一、代表分配名额和人数每次递增
二、从代表结构变化看党内民主的发展
第五节 十二大至十五大代表的履职问题
一、取消大会发言,开启代表分组讨论的议事模式
二、代表“议政”的主要内容
三、差额选举方式与代表选举权的行使
四、代表履职行为的开放程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四章 十六大以来的代表问题
第一节 新世纪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及其影响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代表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二、“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定位强化了对代表履职的激励
三、党的建设“主线”推动了代表制度建设与实践取得历史性突破
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指明了代表问题完善与发展的新方向
第二节 代表制度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一、扩大的市、县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对代表制度建设的探索
二、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对代表履职制度的丰富
三、代表制度“独立成规”——代表任期制的建立和实施
四、代表制度建设继续深化——代表提案制的提出与实施
第三节 代表选举工作的突破与创新
一、代表条件与时俱进
二、代表产生程序更加规范
三、十八大:代表选举首次引入差额公示
四、十九大:全面从严的代表资格审查
五、十九大:中央领导人提名参选单位原则变化
第四节 十六大至十九大代表结构比较
一、代表人数继续增加
二、代表选举单位的变化
三、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人员结构
四、代表中出现新的社会阶层的党员
五、代表身份构成个案剖析——以十八大代表为例
六、代表结构的多角度多层次剖析
第五节 代表的履职问题
一、党代表大会召开前后代表的基本履职历程
二、会议期间代表团讨论环节逐步面向媒体开放
三、十九大:首次设置“党代表通道”
第五章 关于代表制度建设与代表作用发挥的思考
第一节 代表问题的本质属性
一、从功能定位看,代表问题属基础性问题
二、从历史进程看,代表问题属长期性问题
三、从制度建构看,代表问题属稳定型问题
第二节 深化代表制度建设、发挥代表作用的基本遵循
一、以“全面从严”理念为引领
二、以新时代党建总要求为指导
三、以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要求为动力
四、以发扬党内民主为重要目标
第三节 深化代表制度建设、发挥代表作用的路径选择
一、保持代表名额、结构的基本固定
二、更加突出对代表的政治素质要求
三、代表直选不适合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选举
四、推进代表提案制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层面的实践
五、基层一线代表培训工作应纳入中央统一部署
六、建立代表联络工作机构,健全完善配套工作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问题大事记
附录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附录3 八大代表选举情况汇总
表格索引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2846065
【学位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23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学科视角:代表问题是中共党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二、选题意义:丰富和深化中共制度史与人物史的研究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主要文献史料
一、概念界定
二、主要文献史料
第三节 学术研究综述
一、关于学术研究过程的概述
二、关于学术研究内容的概述
三、评价:关于学术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重点、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代表问题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代表制度的初步确立
一、做始也简:早期党组织的建立与一大的筹备
二、星星之火:一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与结构
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大代表的开创性履职实践
四、制度发轫:二大党章首次规定代表人数由中央委员会确定
五、结构变化:二大代表中开始出现工人身份的代表
六、角色多元:二大代表承担的职能开始丰富化
第二节 三大、四大:代表制度建设与履职实践情况
一、代表制度内容开始具体化
二、选举代表方式的采用与代表结构的多元化
三、代表议事中的思想分歧与代表培训的萌芽
第三节 五大、六大:大革命失败前后的代表制度的坚守
一、背景:党的建设加强与代表大会制度的继续完善
二、代表制度内容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三、代表队伍的壮大与代表结构导向的变化
四、从迷茫到反思:大革命失败对代表履职尽责的影响
第四节 七大前后:关于代表问题的自主探索与实践
一、革命形势变化与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发挥
二、中国共产党对代表制度的自主探索与完善
三、七大代表的产生过程与全面审查
四、“小长征”与代表选举权的行使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代表问题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代表制度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九月决议”与恢复、扩大党内民主生活
二、“两个国会”论开启了代表制度建设的新阶段
三、自下探索:地方党代表大会的实践及其意义
四、八大“预演”: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
第二节 八大期间:代表问题的发展与实践具有开创性
一、全面执政条件下代表产生机制的巩固与完善
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实施及其对代表制度的影响
三、代表的结构特点——党员干部超八成
四、代表履职展现积极、热烈、民主的良好会风
五、极“左”思潮影响下的代表制度式微
第三节 九大至十一大的代表问题
一、九大代表推选偏离正确轨道
二、十大代表推选工作继续错误路线
三、九大、十大代表履职行为存在偏差
四、九大、十大:代表制度的根基尚存
五、十一大对代表制度初步恢复
六、对九大至十一大期间代表问题的反思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至十五大的代表问题
第一节 代表制度恢复与继续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思想与理论的拨乱反正
二、党内政治生活逐步正常化与规范化
三、党的建设:从“整党”到“从严治党”,再到“新的伟大工程”
第二节 代表制度恢复与继续发展的具体内容及过程
一、党代表大会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与发展
二、代表制度的恢复与发展
三、党内选举制度的完善及对代表制度的影响
第三节 十二大至十五大代表的产生
一、代表先进性的标准衍变
二、取消候补代表的制度设计,设置特邀代表
三、代表的产生时间和选举单位
四、选举代表的程序与方式
五、台湾省籍党员代表的选举
六、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人员结构及审查内容
第四节 十二大至十五大代表的结构分析及其特点
一、代表分配名额和人数每次递增
二、从代表结构变化看党内民主的发展
第五节 十二大至十五大代表的履职问题
一、取消大会发言,开启代表分组讨论的议事模式
二、代表“议政”的主要内容
三、差额选举方式与代表选举权的行使
四、代表履职行为的开放程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四章 十六大以来的代表问题
第一节 新世纪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及其影响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代表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二、“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定位强化了对代表履职的激励
三、党的建设“主线”推动了代表制度建设与实践取得历史性突破
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指明了代表问题完善与发展的新方向
第二节 代表制度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一、扩大的市、县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对代表制度建设的探索
二、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对代表履职制度的丰富
三、代表制度“独立成规”——代表任期制的建立和实施
四、代表制度建设继续深化——代表提案制的提出与实施
第三节 代表选举工作的突破与创新
一、代表条件与时俱进
二、代表产生程序更加规范
三、十八大:代表选举首次引入差额公示
四、十九大:全面从严的代表资格审查
五、十九大:中央领导人提名参选单位原则变化
第四节 十六大至十九大代表结构比较
一、代表人数继续增加
二、代表选举单位的变化
三、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人员结构
四、代表中出现新的社会阶层的党员
五、代表身份构成个案剖析——以十八大代表为例
六、代表结构的多角度多层次剖析
第五节 代表的履职问题
一、党代表大会召开前后代表的基本履职历程
二、会议期间代表团讨论环节逐步面向媒体开放
三、十九大:首次设置“党代表通道”
第五章 关于代表制度建设与代表作用发挥的思考
第一节 代表问题的本质属性
一、从功能定位看,代表问题属基础性问题
二、从历史进程看,代表问题属长期性问题
三、从制度建构看,代表问题属稳定型问题
第二节 深化代表制度建设、发挥代表作用的基本遵循
一、以“全面从严”理念为引领
二、以新时代党建总要求为指导
三、以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要求为动力
四、以发扬党内民主为重要目标
第三节 深化代表制度建设、发挥代表作用的路径选择
一、保持代表名额、结构的基本固定
二、更加突出对代表的政治素质要求
三、代表直选不适合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选举
四、推进代表提案制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层面的实践
五、基层一线代表培训工作应纳入中央统一部署
六、建立代表联络工作机构,健全完善配套工作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问题大事记
附录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附录3 八大代表选举情况汇总
表格索引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2846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846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