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涉苏宣传报道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5 14:07
土地革命时期是国共合作破裂之后,中共尝试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重要历史阶段。为寻求政权存在的合理性,利用报刊宣传塑造中共形象,建构革命话语权。在1927年至1937年间,中共创办多种党报,其中涉苏报道所占比重较大,并且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不同历史阶段,涉苏宣传导向不断转变。其转变原因与中共时下政治诉求和革命需要相联系,通过对中共不同报刊中涉苏报道进行分析,凸显新闻宣传与政治诉求的互推互动,折射中共新闻宣传系统的构建历程与独立探索革道路的具体实践。本文以时间线索为基础,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重点,共分为四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涉苏宣传报道的背景。简要介绍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血腥镇压。报刊的编委成员大多由政要担任,中共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打击,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中,中共报刊被迫“改头换面”秘密发行,新闻宣传系统一度瘫痪。而国际反苏反共势力高涨,中共革命步履维艰。第二章土地革命初期中共涉苏宣传的途径。阐述中共通过《布尔塞维克》《红旗》系列报刊及《上海报》的出版发行,重建新闻宣传系统,重构革命话语权。亦是在涉苏宣传过程中寻求共产国际的支援,以凸显中共存在的合理性。涉苏...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上海报》涉及“中东路事件”报道统计
424.1.1报刊涉苏宣传变化的表现4.1.1.1不同年份涉苏报道数量变化:《红色中华》报自创办发行以来对国内与国际新闻的聚焦点不同,国内主要为引导工农群众拥护苏维埃政权、指导各级苏维埃的实际工作及揭破一切反革命的阴谋。国际方面涉及苏、日、美、英等国的报道。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展开对华赤裸裸的侵略野心。严峻的民族危机形势之下,国民党施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加紧对中共的围剿。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为保存红军主力,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长征过程波折条件艰苦,红军部队的生存面临严峻考验,无暇顾及报刊的运营,使得报刊难以维持发行原状,故《红色中华》报在1934年10月3日第240期之后暂时停刊,一直到长征胜利之后的1935年11月25日第241期恢复出刊。痛定思痛之后中共机关报涉苏报道趋向由反帝拥苏转向对革命前途的思考,对革命道路的探索。从涉苏报道年份篇数的区别亦可察觉对苏宣传的转变。图4-1《红色中华》不同年份涉苏报道篇数从上图可以看出,《红色中华》涉苏报道从1931年开始进行的,第一期便旗帜鲜明的宣告中共的立扯反对帝国主义攻进苏联瓜分中国》,而且关于苏联的报道,不同年份报道篇数分布不均,相距较大。表中比较明显的是1931年至1933年报道趋势呈直线上升状态,且1932年和1933年的报道篇数最多,究其原因离不开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反对帝国主义武装进攻苏联,宣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学习苏联发展模式是这一阶段涉苏报道的主要议题。1931年至1933年涉苏报道中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报道约97篇,可见中共与国人分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热切之情。中国自近代以来饱受西方各国的侵略与压迫,帝国主义、官僚
?晒??榈囊樘饪?甲?颍?友?八樟?缆废蚪岷瞎?椋?剿髯陨矸⒄沟?路转变。4.1.1.2迎合革命形势、报道内容而设置报道版位:结合时人的文化程度及知识分子的人员情况。在国人之中高级知识分子所占比例较小,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基层人民群众人数最多,所占比重较大,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想将报刊的宣传内容深入人心,不得不考虑受众接收信息的能力。同时受国民党对中共的经济封锁、军事围剿影响,报刊的发行受限,重大新闻放置最醒目的位置以便于读者能及时了解,故新闻排版十分重要。图4-2《红色中华》不同版面涉苏报道统计《红色中华》报大多数是四版,而新闻消息过多时候会增加版面。第一版一般是要闻的位置,刊登中共的政治指令,国际重大消息,亦或是报道革命胜利新闻等。从上图可知,第一版的涉苏报道有37篇,其中有涉及日俄矛盾的《日帝国主义向苏联挑衅益见紧张》《日本帝国主义疯狂的向苏联挑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苏联的新的挑衅行为》《日本帝国主义反苏联的军事准备》;纪念性报道《十月革命纪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承上启下:《布尔塞维克》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与意义[J]. 陈龙. 新闻春秋. 2019(04)
[2]大革命时期中共宣传体系的建构与强固[J]. 陈龙. 新闻大学. 2019(04)
[3]《红色中华》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纲[J]. 王员,罗奇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4]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以《红旗周报》为例[J]. 韩同友,程单剑.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8(04)
[5]抗战时期“七七”纪念与中国共产党党报的舆论聚焦——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为中心的考察[J]. 范子谦.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6]《向导》周报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J]. 常青青. 新闻爱好者. 2017(09)
[7]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J]. 谭泽明,王润泽. 新闻界. 2017(07)
[8]论《布尔塞维克》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J]. 周利生,潘昕言. 社会科学动态. 2017(06)
[9]《向导》周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李琳. 教育现代化. 2016(39)
[10]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J]. 孙代尧,黄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09)
博士论文
[1]《红色中华》报舆论宣传研究[D]. 李景山.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
[2]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肖华平.江西师范大学 2014
[3]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史进程研究[D]. 王永乐.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
[4]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焦金波.陕西师范大学 2012
[5]《布尔塞维克》研究[D]. 刘志靖.湘潭大学 2011
[6]中共早期反帝理论与策略研究(1921-1925)[D]. 金富军.清华大学 2005
[7]福建近代出版业的兴衰——以政治变迁为视角[D]. 张雪峰.福建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华苏维埃运动关系研究(1931-1937)[D]. 胡宝金.长春理工大学 2018
[2]抗战时期的苏联形象[D]. 晁宁.南京大学 2017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宣传工作研究[D]. 李梦.吉林大学 2017
[4]《红旗周报》与马克思主义传播[D]. 魏静.安徽师范大学 2017
[5]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的苏联形象研究[D]. 李新建.南京师范大学 2017
[6]《向导》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贡献研究[D]. 谢菲.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7]《向导》周报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 王敏.山东财经大学 2015
[8]《新中华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研究[D]. 张春秀.天津师范大学 2015
[9]《布尔塞维克》与马克思主义传播[D]. 潘昕言.江西师范大学 2014
[10]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谢思明.西南交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38107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上海报》涉及“中东路事件”报道统计
424.1.1报刊涉苏宣传变化的表现4.1.1.1不同年份涉苏报道数量变化:《红色中华》报自创办发行以来对国内与国际新闻的聚焦点不同,国内主要为引导工农群众拥护苏维埃政权、指导各级苏维埃的实际工作及揭破一切反革命的阴谋。国际方面涉及苏、日、美、英等国的报道。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展开对华赤裸裸的侵略野心。严峻的民族危机形势之下,国民党施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加紧对中共的围剿。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为保存红军主力,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长征过程波折条件艰苦,红军部队的生存面临严峻考验,无暇顾及报刊的运营,使得报刊难以维持发行原状,故《红色中华》报在1934年10月3日第240期之后暂时停刊,一直到长征胜利之后的1935年11月25日第241期恢复出刊。痛定思痛之后中共机关报涉苏报道趋向由反帝拥苏转向对革命前途的思考,对革命道路的探索。从涉苏报道年份篇数的区别亦可察觉对苏宣传的转变。图4-1《红色中华》不同年份涉苏报道篇数从上图可以看出,《红色中华》涉苏报道从1931年开始进行的,第一期便旗帜鲜明的宣告中共的立扯反对帝国主义攻进苏联瓜分中国》,而且关于苏联的报道,不同年份报道篇数分布不均,相距较大。表中比较明显的是1931年至1933年报道趋势呈直线上升状态,且1932年和1933年的报道篇数最多,究其原因离不开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反对帝国主义武装进攻苏联,宣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学习苏联发展模式是这一阶段涉苏报道的主要议题。1931年至1933年涉苏报道中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报道约97篇,可见中共与国人分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热切之情。中国自近代以来饱受西方各国的侵略与压迫,帝国主义、官僚
?晒??榈囊樘饪?甲?颍?友?八樟?缆废蚪岷瞎?椋?剿髯陨矸⒄沟?路转变。4.1.1.2迎合革命形势、报道内容而设置报道版位:结合时人的文化程度及知识分子的人员情况。在国人之中高级知识分子所占比例较小,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基层人民群众人数最多,所占比重较大,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想将报刊的宣传内容深入人心,不得不考虑受众接收信息的能力。同时受国民党对中共的经济封锁、军事围剿影响,报刊的发行受限,重大新闻放置最醒目的位置以便于读者能及时了解,故新闻排版十分重要。图4-2《红色中华》不同版面涉苏报道统计《红色中华》报大多数是四版,而新闻消息过多时候会增加版面。第一版一般是要闻的位置,刊登中共的政治指令,国际重大消息,亦或是报道革命胜利新闻等。从上图可知,第一版的涉苏报道有37篇,其中有涉及日俄矛盾的《日帝国主义向苏联挑衅益见紧张》《日本帝国主义疯狂的向苏联挑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苏联的新的挑衅行为》《日本帝国主义反苏联的军事准备》;纪念性报道《十月革命纪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承上启下:《布尔塞维克》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与意义[J]. 陈龙. 新闻春秋. 2019(04)
[2]大革命时期中共宣传体系的建构与强固[J]. 陈龙. 新闻大学. 2019(04)
[3]《红色中华》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纲[J]. 王员,罗奇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4]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以《红旗周报》为例[J]. 韩同友,程单剑.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8(04)
[5]抗战时期“七七”纪念与中国共产党党报的舆论聚焦——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为中心的考察[J]. 范子谦.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6]《向导》周报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J]. 常青青. 新闻爱好者. 2017(09)
[7]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J]. 谭泽明,王润泽. 新闻界. 2017(07)
[8]论《布尔塞维克》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J]. 周利生,潘昕言. 社会科学动态. 2017(06)
[9]《向导》周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李琳. 教育现代化. 2016(39)
[10]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J]. 孙代尧,黄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09)
博士论文
[1]《红色中华》报舆论宣传研究[D]. 李景山.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
[2]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肖华平.江西师范大学 2014
[3]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史进程研究[D]. 王永乐.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
[4]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焦金波.陕西师范大学 2012
[5]《布尔塞维克》研究[D]. 刘志靖.湘潭大学 2011
[6]中共早期反帝理论与策略研究(1921-1925)[D]. 金富军.清华大学 2005
[7]福建近代出版业的兴衰——以政治变迁为视角[D]. 张雪峰.福建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华苏维埃运动关系研究(1931-1937)[D]. 胡宝金.长春理工大学 2018
[2]抗战时期的苏联形象[D]. 晁宁.南京大学 2017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宣传工作研究[D]. 李梦.吉林大学 2017
[4]《红旗周报》与马克思主义传播[D]. 魏静.安徽师范大学 2017
[5]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的苏联形象研究[D]. 李新建.南京师范大学 2017
[6]《向导》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贡献研究[D]. 谢菲.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7]《向导》周报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 王敏.山东财经大学 2015
[8]《新中华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研究[D]. 张春秀.天津师范大学 2015
[9]《布尔塞维克》与马克思主义传播[D]. 潘昕言.江西师范大学 2014
[10]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谢思明.西南交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38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438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