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赶考”隐喻与“赶考”精神互探

发布时间:2021-12-01 18:17
  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规约观、概念观、体验观这三个核心理论对"赶考"类隐喻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展现了"赶考"精神。通过对"赶考"类隐喻进行考察,发现"赶考"类隐喻基本具有生成性、系统性、集体性、共现性、语境的依赖性、位置的灵活性这六个性质。通过这六个维度对"赶考"类隐喻进行再分析,体现出了"赶考"精神强大的生命力。 

【文章来源】:焦作大学学报. 2020,34(03)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1. 概念隐喻理论(CMT)与“赶考”类隐喻
    1.1 体验观与“赶考”类隐喻
    1.2 规约观与“赶考”类隐喻
    1.3 概念观与“赶考”类隐喻
    1.4 小结
2.“赶考”类隐喻的多维度考察
    2.1 生成性
        2.1.1“赶考”一词意义的扩大
        2.1.2“赶考”一词的可持续性
        2.1.3“赶考”一词的域较宽
    2.2 系统性
    2.3 集体性
    2.4 共现性
    2.5 语境的依懒性
    2.6 位置的灵活性
3. 结论与启示
    3.1 概念隐喻理论的规约观、概念观、体验观对“赶考”精神的启示
    3.2“赶考”类隐喻的六个性质对“赶考”精神的启示
    3.3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以“A is B”型隐喻为例[J]. 范振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2]对“赶考”的历史考察与现代认识[J]. 李丽荣,李彦峰.  党史博采(理论). 2011(12)
[3]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J]. 王勤玲.  外语学刊. 2005(01)
[4]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 王寅.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02)



本文编号:3526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526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9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